(羌的字形演变)
商代甲骨文中,羌有两种字形,其一是人体上有羊角或羽饰;其二是人体上有羊角或羽饰,且身上加有束缚之绳索或刑具之类。
会意明显,就是人体上有羊角或羽饰的人。这个“美”字相似,但“美”字下面的人正面站立,或有洋洋得意之状,而“羌”字下面的人,或戴着刑具,或被压低了头部,压弯了腰,形态委屈。
羌人以牧羊为生,常头戴羊角或羽饰,而且羌人多作战俘、奴隶,因此有刑具或绳索。这是羌字字形的来源。《说文》所标出的“羌”字古文字形,构义应为刑具串连之下的一群羌人(奴隶),或者就是甲骨文繁体的讹化。
关于“羌”这个字,许慎这一段长篇大论我们来解释一下:
南方“蛮”族、“闽”族,其字从虫(究其原因,是因为南方潮湿而气暖,虫类繁殖频多,因此从虫);北方“狄”族,其字从犬(究其原因,是因为北方民族在使犬的风俗,因此从犬);东北方“貉”族,其字从“豸”(究其原因,是因为东北方盛产貉类,因此从豸);西方“羌”族,其字从羊(究其原因,是因为西方民族擅长牧羊,因此从羊)。
(中土之外的四方)
接着许慎说“此六种”,这里的“六种”,依王绍兰《段注订补》应为四种(就是上一段文字说的四种),因为篆书的“六”跟“四”字形相像,因此产生了讹写,其实是是“四种”。
后面的西南僰(bó)人指的是春秋前后居于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以及滇东一带的少数民族;僬僥参照《国语·鲁语下》“僬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指的也是西南地区的人,西南人较矮小,故有此名。僰和僬僥都从“人”是因为他们居于“坤”地(古代以八卦定方位,坤指西南方),而且坤多指母亲及女性,有“顺”义。这都是僰和僬僥从“人”的原因。
还有“夷”,我们后面大部会讲到,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这里的“大”,其实也是“人”,而“弓”,是因为东方之人擅长弓矢,因此得名“夷”。
至于“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可见《山海经·大荒南经》,孔子那一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而《论语·子罕》又有说:“子欲居九夷”,结合起来,孔子要去的君子不死之国,当指夷地(有说是“淮夷”,即原鲁国境内,这里的原住民有君子之风)。
综上,“羌”字从羊,原因很直接:一是因为羌人活动的区域内,人们擅长牧羊;一是因为这里的人常头戴羊角,以此为美。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羌,指的是西戎,并非我国少数民族的羌族(虽然他们可能有血脉繁衍上的关联)。
“羌”本义所指的西戎,指的是我国古代西部的民族,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主;和汉族杂处的部分羌人,逐渐从事农耕,与汉族融合。《诗·商颂·殷武》:“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郑玄注:“氐、羌,夷狄国,在西方者也。”那些远方民族氐和羌,没人胆敢不来献享,没人胆敢不来朝王。《史记·匈奴列传》:“直上郡以西,接月支、氐、羌。”直到上郡以西,和月氏、氏、羌接壤。
(西汉时的西羌位置)
本义之外,羌的用法还有: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茂汶县、汶川县、松藩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