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家轶事,探险家纪录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6 19:13:53

探险家轶事,探险家纪录(1)

导读:700多年过去了,人们依旧纪念着这位伟大的探险家,不仅因为他传奇般的开拓旅程,更重要的是,他是第一个对中国留下了详细记述的欧洲人。时至今日,马可·波罗的勇气和视野、开阔与坚定,仍然被这个时代深深地需要着。

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由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意大利,若将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以下简称《游记》)中口述的地名串起来,就会发现这两条重要的驿路与今天倡导的“一带一路”几乎一模一样。

今年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也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马可·波罗是东西方对话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人物之一,至今仍彰显着意大利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深度。”1月25日晚,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在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活动启动仪式上如是说。

探险家轶事,探险家纪录(2)

马可·波罗一行东进示意图。

这位穿越丝绸之路的冒险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他为西方发现了中国,西方也通过他的游记而发现了整个世界。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4位在1000年至1999年之间对中国历史进程及中外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外国人,马可·波罗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样的日子回顾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对世界各国共同奏响“一带一路”的华章,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作用。

到东方去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倒推至700多年前马可·波罗生活的时代,那是13世纪的威尼斯,水道繁忙,大有成为地中海最富有的港口之势。当时,威尼斯商人在欧洲大名鼎鼎,他们的商船往来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把来自东方的丝绸和香料转手卖到欧洲各地。

如果去掉君士坦丁堡这一环节呢?即直接从东方购买商品再贩运到欧洲,显然会带来更大的利润,这让精明的威尼斯商人们跃跃欲试。恰好,13世纪崛起的蒙古连通了欧亚,为欧洲商人东进提供了便利条件,“到东方去”成为当时威尼斯商人的新理想。

1254年,马可·波罗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全民探险”的威尼斯。他的母亲早逝,父亲尼柯罗·波罗和叔叔马菲奥·波罗都是有抱负的威尼斯商人。年幼的马可经常跟着他们穿越欧洲各地开展贸易活动,与不同地区的人们交往,不仅丰富了他的见识,更培养了他的好奇心。

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终于有了一次与父辈共同探访东方古国的机会。两年前,尼柯罗与马菲奥去金帐汗国出售珠宝,返乡时恰逢战乱,兄弟俩阴差阳错地与波斯使团一起,到了元朝的上都,受到忽必烈的接见。

探险家轶事,探险家纪录(3)

这是一幅依据《马可·波罗游记》叙述,于1459年绘制的大都(北京)地图。图中部是欧洲人想象中的元大都忽必烈的宫殿,此图现存伦敦大英图书馆。

忽必烈命他们出使罗马教廷,请教皇选派教士来华,并把耶稣圣墓的长明灯油带到上都。但他们返回欧洲时,正值教皇去世,两年后,为了向忽必烈复命,他们带着17岁的马可·波罗重启东方之旅。

此行注定长途跋涉,艰难险阻。离开威尼斯后,他们一路南下,经过了广阔的地中海,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

然而,当看到霍尔木兹的船时,波罗一家就放弃了这个打算。因为海湾地区的船都是线缝船,将椰子树皮中的纤维制成绳索,把木板缝起来造船,这样的船在远洋航行中很可能会被大风大浪摧毁。波罗一家认为这样走太危险,于是走陆路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但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决定竟让他们遇见如此恢弘壮丽又别具一格的东方美景。以至于多年后,即使身在狱中,马可·波罗闭上眼睛,依旧能想起那美丽的东方景色……

丝路见闻

与水路相比,走陆路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从霍尔木兹向东前行,首先要穿过的就是人迹罕至的伊朗沙漠,在这个渺无人烟的不毛之地,烈日在白天考验着他们的耐力,寒风则在夜晚磨练着他们的毅力,可他们并没有心生退意。

马可·波罗一行继续东行,过撒普儿干(今阿富汗希比尔甘)抵达巴里黑(即阿富汗巴尔赫)。撒普儿干出产的甜瓜给马可留下了深刻印象。巴里黑是伊利汗国(《游记》称为“东鞑靼”)的东界,波罗家再往前走,就进入了中亚。

当波罗一家到达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时,《游记》对此有着相当形象的描述,“不见草木人烟,仅见荒原”,“其地甚高,而且甚寒,行人不见飞鸟。寒冷既剧,燃火无光”。而且由于海拔高气压低,“所感之热不及他处,烤煮食物亦不易熟”。

探险家轶事,探险家纪录(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