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说明了货币供给变动如何引起物品与服务的平均物价水平变动,这些货币变动又如何影响其他经济变量,如生产、就业、真实工资和真实利率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已引起经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其中包括 18 世纪的大卫·休谟。
休谟与其同时代人提出,所有经济变量应该分为两类:第一类由名义变量(nominal variables)组成——名义变量是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第二类由真实变量(real variables)组成——真实变量是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种玉米的农民的收入是名义变量,因为它是按美元衡量的,而他们生产的玉米量是真实变量,因为它是按蒲式耳衡量的。名义GDP是名义变量,因为它衡量的是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出的美元价值;而真实GDP是真实变量,因为它衡量的是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总量,并且不受这些物品与服务现期价格的影响。这种对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区分称为古典二分法(classical dichotomy)。
古典二分法:
当我们转向价格时,古典二分法的应用就有点复杂了。经济中的大多数价格是用货币来表示的,因此它们是名义变量。当我们说,玉米的价格是每蒲式耳 2 美元或小麦的价格是每蒲式耳 1 美元时,这两种价格都是名义变量。但相对价格——一种东西与另一种东西相比的价格——是什么呢?在我们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说1 蒲式耳玉米的价格是2 蒲式耳小麦。这种相对价格不再用货币衡量。当比较任意两种物品的价格时,美元符号被抹去了,所得出的数字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因此,美元价格是名义变量,而相对价格是真实变量。
这个结论有许多应用。例如,真实工资(根据通货膨胀调整后的美元工资)是真实变量,因为它衡量经济中用物品与服务交换一单位劳动的比率。同样,真实利率(根据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名义利率)也是真实变量,因为它衡量用今天的物品与服务交换未来的物品与服务的比率。
为什么要把变量分为这两类呢?古典二分法是有用的,因为影响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的因素不同。根据古典分析,名义变量受经济中货币制度发展的影响,而货币与解释真实变量基本是无关的。
这种思想隐含在我们关于长期中真实经济的讨论里。在前几章中,我们在没有引入货币的情况下讨论了真实GDP、储蓄、投资、真实利率和失业是如何决定的。在那种分析中,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的生产取决于生产率和要素供给;真实利率的调整使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真实工资的调整使劳动的供求平衡;当真实工资由于某种原因高于其均衡水平时,就引起了失业。这些重要结论均与货币供给量无关。
根据古典分析,货币供给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当中央银行使货币供给翻一番时,物价水平翻了一番,美元工资翻了一番,所有其他用美元衡量的价值都翻了一番。而真实变量,例如,生产、就业、真实工资和真实利率等都没有变动。这种货币供给变动对真实变量的无关性被称为货币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
一个类比有助于解释货币中性。作为计价单位,货币是我们用来衡量经济交易的尺度。当中央银行使货币供给翻一番时,所有物价都翻了一番,而且计价单位的价值下降了一半。如果政府要把1码的长度从36英寸减少为18英寸,将会发生类似的变动:由于新的衡量单位,所有可衡量的距离(名义变量)都翻了一番,但实际距离(真实变量)仍然相同。美元也和码一样,仅仅是一种衡量单位,因此,它的价值的变动并没有实际影响。
货币中性真实吗?不完全是。1 码的长度从 36 英寸变为18 英寸在长期中并没有关系,但在短期中它肯定会引起混乱和各种错误。同样,大多数经济学家现在相信,在短期中——在一两年的时期内,货币变动对真实变量有影响。休谟本人也怀疑货币中性在短期中的适用性。
然而古典分析对长期经济而言是正确的。例如,在十年期间,货币变动对名义变量(例如物价水平)有重要影响,但对真实变量(例如真GDP)的影响却是微不足道的。在研究经济中的长期变动时,货币中性世界如何运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