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则不愧为“昆虫的荷马”。
————雨果
初看《昆虫记》这个书名,还以为只是儿童喜欢的,关于虫虫鸟鸟的“小儿科”读物,细细研读才惊奇的发现,这可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奇书。真是自己给自己打脸,原来自己才是那个井底之蛙的“小儿科”。
洋洋洒洒420万字共十卷的《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涉及蜣螂、蚂蚁、孔雀蛾、西绪福斯虫等100多种昆虫,堪称“科学与文学”相互交融并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既是一部研究昆虫严谨求实的科学巨著,又是一部讴歌生命妙趣横生的宏伟诗篇,《昆虫记》一经出版就轰动全球,并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还被中国选为初中生的必读课外书目。法布尔因此被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还被法国文学界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堪称科学界和文学界的奇迹。
我相信,无论男女老幼,不同的人 读《昆虫记》,都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获得不一样的知识和体验。我认为,法布尔穷极一生所完成的这部鸿篇巨著,在诗意文字与科学真谛的完美结合中,教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100多种昆虫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生物知识和诗情画意般语言描述中的艺术熏陶,而是还有着深深的人生哲思,在启人心智中,促人尽情地放飞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而执着地飞翔。
01别小看年少时对某件事物看似不合时宜的痴迷,更别轻易地抹*这种嗜好,它可是一个人最初最美好的梦想源泉和实现梦想的不竭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促使一个人为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不间断的学习、观察和研究,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奇迹。
日本的早期教育鼻祖,写出被教育学界奉为家庭教育“圣经”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的木村久一也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每个人在年少时,都会有一些被大人们看来不合时宜而又非常无用的兴趣爱好,只是有些人的兴趣爱好,遗憾被别人和我们自己,在适应社会的成长过程中被扼*掉了。
法布尔年少时的兴趣爱好,也被父母认为非常的不合时宜,无奈而又伤感地说他“没出息”。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方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他就对大自然和昆虫异常的好奇、热爱和痴迷。他最大的乐趣就是跑到乡间野外的林中去看各种各样的小虫子,没有鞋穿的脚被石子和荆棘划破都不在乎。回家时,兜里装满了蜗牛、甲虫和奇特的像小石子般的虫类,父亲大吼:赶紧把这些东西扔出去。母亲也非常无奈:
孩子,你真让我为难。带些青菜回来我倒也不责备你,那些东西至少可以喂喂兔子。可这些碎石只会把衣服撑破,毒虫只会把你的手刺伤,它们究竟能给你什么好处呢?蠢货!准是什么东西把你迷住了!
可法布尔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斥责,依然深陷大自然和昆虫的魔力中无法自拔,并在每天都在为生存的面包发愁的窘迫生活状况下,滋生出“拥有一片荒地给昆虫当乐园和家”的梦想,还树立了“有朝一日在昆虫的历史上,多少加上几页我对昆虫的见解”的远大目标,而且穷其一生都只是朝着这个目标不停地走。
古往今来,纵观那些成就辉煌的成功人士,他们的事业往往萌生于年少时的兴趣中,并延着兴趣开拓的道路走下去,找到了自己事业成功的路径,法布尔就是其中的典范。
他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沿着自己儿时的梦幻努力前行,最终成为举世瞩目的昆虫学家和文学家,取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面对这样的奇迹,不知曾经说他是被鬼迷心窍的没出息的“蠢货”的父母,有何感想?
02能力有无数种,但极强的抗挫折能力,是走出困境,救赎自己也救赎别人的唯一筹码
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
——贝多芬
为什么当今社会上,会有些看似优秀的学生,做出自*或者伤及别人和自伤的过激行为,让家人痛不欲生?究其原因,就是抗挫折能力和“逆商”低。
被称为儒家学说亚圣的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可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法布尔就是凭着极强的抗挫折能力,将一手臭牌打成好牌的人。
由于贫困,他初中就辍学了,在饥饿的威胁下,生活过得像地狱一样可怕,为了活命,他当过铁路工人、贩卖过柠檬等水果。但他始终坚信:“好运不会抛弃勇敢的人”!
在打工之余他坚持自学,后来考上师范学校成为教师,接着在教学之余继续自学,先后获数学、物理和自然科学的学士学位和巴黎科学院的博士学位。
如果改变贫困靠的是永不放弃的努力,那改变偏见则要靠颠覆传统的极大勇气。
无论生活如何改变,法布尔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的梦想始终不变,中学教书二十余年他兢兢业业,在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但他常常受到当时权威和传统偏见的困扰。
法布尔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法国18世纪的波旁王朝时期,当时昆虫学家研究昆虫的传统方式,是在实验室进行解剖,把昆虫钉在木盒里,浸在烧酒中,来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足,对这些器官在昆虫的劳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却很少思考。
教育界和科学界权威们,从骨子里看不起法布尔自学成才的学历,看不惯他的研究方向,认为研究昆虫生命的重要特征,本能与生活习性等,登不了昆虫学的大雅之堂。
法布尔却敢于迎难而上,挑战传统,将自己变成虫人,深入昆虫的生活,到大自然中仔细观察、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探求生命的本质。
最终写出震惊世界的洋洋洒洒420多万字的十卷《昆虫记》,一跃成为昆虫界的黑马,既救赎了自己的理想,也救赎了沉浸在世俗偏见中的人。这在昆虫界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人壮举,难怪被法国大作家雨果赞誉:《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则不愧为“昆虫的荷马”。
法布尔的成功,印鉴了经典影片《申肖克的救赎》中的一句话: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03激情与冷静,感性与理性,诗意的文字与科学的真谛,完美结合的背后,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法布尔是一位无与伦比的观察家。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地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地去观察,像诗人一般地去表达。
――埃德蒙罗.斯丹
《昆虫记》最独具魅力的地方,是用文学的散文诗笔法描写昆虫学理论,在严谨的昆虫学理论中透出的浓浓诗意。当你翻开它,随便阅读其中的一页,都仿佛是在阅读一件奢华的艺术品和唯美的散文诗。
不得不惊叹法布尔的科学精神和文学功底,他把严谨的昆虫知识与唯美的文字,把激情与冷静,感性与理性,进行完美地结合。而在这种完美结合的背后,我看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就像他在遭到正统力量责难时辩驳说的一样:
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是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的是死,而我却是探究的是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爱,所以懂得。法布尔把昆虫全都当成自己伙伴和熟识的朋友,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昆虫赋以人的情态,细致入微的描写了它们的生活,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
对弱小虫子他悲悯:“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对顽强虫子他赞美:“蟋蟀也从来不诉苦、不悲观,它一向是很乐观的、很积极向上的,它对于自己拥有的房屋,以及它的那把简单的小提琴,都相当的满意和欣慰”......昆虫五彩斑斓的色彩,千姿百态的造型、妙趣横生的生活,一切在他的笔下都有了灵性,小麻雀像婴儿般苦恼,小甲贝为女儿操碎了心等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之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生动旖旎的昆虫生活风俗画。
正是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昆虫记》注入了灵魂,使这部普普通通的科学著作变得与众不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启迪的鸿篇巨制,成为经久不衰广为传阅的经典世界名著。
04 专注的强度决定成就的高度,任何奇迹的产生,都离不开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专注成就梦想,在追梦的旅程中,专注的强度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度。
《南村辍耕录》说:“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意思是说,把一件事做精致了,便能打动人心,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我们的人生就很灿烂了,所以,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
法布尔就是那种穷其一生,只专心做一件事的人。他牢牢记住自己“拥有一片荒地给昆虫当乐园和家”的梦想和“有朝一日在昆虫的历史上,多少加上几页我对昆虫的见解”的远大目标,而且穷其一生都只是朝着这个目标不停地走。
他数十年如一日,头顶烈日冒着寒风起早熬夜到大自然中,用放大镜和笔记本不离手的观察、研究和记录昆虫的各种情况。当他通40多年的奋斗,到56岁时,才在乡下买下一幢带有一小块荒地的民房,将这块荒地作为昆虫的家,并取名“荒石园”时,感慨万千地说:“这是我坚持了40多年的梦想啊”!从57岁出版第一卷《昆虫记》起,到86岁时完成并出版第十卷。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在这30年中,他在“荒石园”里几乎忘却一切,不知时间,不知疲倦,不知艰苦,不知享乐地观察、研究和撰写《昆虫记》……
这种精神和执著,真是撼天动地,难怪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昆虫学家具有法布尔那么高的文学修养,也没有任何一个文学家具有法布尔那么高的昆虫学造诣,所有的荣誉,对于法布尔来说,也是名至实归。
总之,在《昆虫记》中,我们不仅能了解到100多种昆虫五彩缤纷的形态、鲜为人知的习性和妙趣横生的生活,得到散文诗般纯美语言文字的艺术熏陶,更重要的是受到“法布尔精神”的无尽启迪,他那种对自然及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科学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孜孜不倦的探索,为了实现最初的理想和追求真理,穷其一生百折不挠的执着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成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和不朽的文明结晶。让我们为人世间的一切梦想,一切痴爱,一切嗜好,找到存在的理由和坚持下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