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济学原理,简单理解,欢迎补充
第一,人们面临权衡。
权衡,是人对得失的基本反应,不管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有一个权衡的标准,理智战胜理性的时候,权衡利弊,理性战胜理智的时候,权衡自己有多么需要。
第二、某事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其他的东西。
经济学的第一就是成本,权衡的理性思考就是成本,考虑新产品利润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就是客户心目中的成本,在营销中如何放大客户心中的价值。那么无形中就减少了客户预期的成本。感觉物超所值。因为每个人都要权衡。
第三、理性人在边际的思考。
边际是每个人的可承受能力,在大灾的年月,粮食的价值比黄金更高,那是生命的存续就是考虑的边际,一袋子黄金,也不如一个馒头。这就是承受的边际,和平时期,黄金与馒头就没有了可比性,一部手机与一个电视的价格相比,一开始心里难以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机的价值不可被电视替代,所以,边际放大到比电视更有价值。
说乱了,边际就是自己最大可承受的范围。房子的价格达到了一家四口拼名挣一辈子钱的也不够首付的时候,房产价格就打破了理性的边际。
第四、人们对激励做出的反应。
激励,因为前有金牌,才会跑的更快,激励是经济学的必须条件,因为原始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以后的经济行为都是激励的结果。根据五层需求理论,第一个就是衣食住行的刚性需求,第二个是安全需求,第三个就是被认可需求。前两个被满足之后的任何需求,都是被激励或者制造出来的。
因为心里的渴望才是行动的动力,激励就是要激发渴望,不喜欢刷碗是吧,就来一个刷碗机
第五、贸易能使每个人变好。
贸易就是交换的升级版,是人与人能力的交换方式,会种地的不一定会挖井,但是挖井的也要吃饭,这就需要基础的交换,这就是贸易,因为可以互补,让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的一个零件。贸易让每个人无所不能。
第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不是字面意义的市场,只要有人交易的地方就是市场,只要有人交易,有更多人交易就是市场,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最大的市场。这个市场里面各有分工。还有管理员。还有治安员。都在按照一定规则交易。这就是经济。
第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的结果。
政府是市场的管理员,这个市场白菜价格高了,可以多找几个销售白菜的商户进来,白菜价格自然就会合理化,白菜价格太低了,政府可以把白菜拉到其他市场上销售,市场饱和了也可以引导销售白菜的商户,销售洋葱。这样价格就均衡了,这就是政府调控。
第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他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一国就是一个市场,货物越全,消费者就越多,相关的服务也就越有保障,同时市场里的生产者,管理者都是这个市场的客户,所以商品越全,客户越不会跑到其他市场。其他市场的客户还会吸引更多的过来。所以,商户越全越好,因为缺啥有啥,最关键的是,没有想到的这个市场都有,你说这个市场的消费者是不是生活水平很高。
第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货币是是信用,不管是金银,还是纸币,都是附加在每个人身上的信用。说明白一点就是比人信任你所以信任货币,有人说不是信任我,这个信用是平均给每个人的。
举例;100个人的小国家,他发行货币,是不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价值来发行,就是房子,田地,以及每天的劳动能力,产生的价值,来发行货币。 这样,就会有多少东西,就有多少货币可以交易。这就是每个人赋予货币的价值。也是100个人共同的信用。不管这种货币到那个国家,都可以买来东西。但是,如果随意印刷货币,最终每个人的信用*。货币不能体现物价的时候。物价上涨是最轻的惩罚,最终会是社会瘫痪。因为所有人信任*。相互不信任了,因为不信任货币了,所以就不相信这里的所有人。 所以国家货币代表的是每个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个人的信用。
第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通胀前期是物价上涨,后期是面临失业风险,因为钱越来越多,生产的产品还是那些,工人生活成本上涨,那么生产原料就会上涨,最终消费者舍不得买再买不起,销量下降,生产停工。工人下岗,最终失业一片。企业*一片,工人没有挣钱的地方,就消费不起,最终恶性循环。经济萧条,衰落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