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前2070-前2034年在位),因受封于夏伯(夏,今河南阳翟),故又名夏禹。大禹本姓姒,相传为黄帝的玄孙,颛顼之孙,鲧之子。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奠基者。
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房屋被毁。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面对漫天盖地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不少地方毒蛇猛兽趁机伤害人和牲口,人们的日子十分艰难。
尧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想找到一个治理洪水的人。一些大臣向他推荐了鲧。可是九年过去了,鲧治水不但毫无成效,水灾反而愈加严重,河堤不断决口,百姓损失很大。原来,鲧是采用“堵”的办法,哪里有了洪水,他就带人去修堤筑坝,想把洪水堵住,结果水位越来越高,直到冲破堤坝。这个时候,尧已经去世了,舜继了位。他到各地视察,看到鲧治水不利,而且不听群众意见,一意孤行,就非常生气,下令将鲧撤职查办,囚禁在羽山(今山东蓬莱东南),后来又将他处死。
水患仍然很严重,舜征求官员的意见,看谁胜任治水工作。大家都举荐禹。禹是鲧的儿子,关于禹的诞生,有一些神奇的传说:一说是禹的母亲有一天晚上忽然看到一颗流星穿过昂星之中,睡了以后,在梦中又看到了这一情景,于是得到感应而受孕。生下了禹。在另外的古书上还有一种说法:禹的父亲鲧死了三年,尸体不但不腐烂,而且肚子日益增大,里面似乎有东西在蠕动,有人用一把锋利的尖刀把他的肚皮划开,于是禹就出世了。
禹长大以后,可不像他父亲,他生活俭朴,对公家的事总是全力以赴,刚正不阿,一丝不苟。他待人和蔼可亲,从不说假话和空话,总是说到做到。舜了解了禹的品德作风以后,就召见他说:“现在任命你担任治水的工作,希望你不辱使命。”禹接受了任务,表示一定不辜负舜的期望。舜不因为禹的父亲治水不力而歧视禹,禹也不因为父亲被舜处死而怀恨于心。因为在他们看来,治水才是关系千千万万人的大事。
禹接受任务后,带了一些人到全国各地去进行实地考察、勘测。虽然他当时结婚才四天,但毫不留恋地辞别了新婚的妻子。禹在考察中,汲取了他父亲用堵截的方法治水失败的教训,而改从疏导入手。他依照山脉地形,使水在经过整治的河道里畅流奔腾,直入大海。
舜知道治水任务的艰巨,特派了伯益和后稷作为禹的助手,并且发动各个部落都投入这一伟大的工程。动工以前,禹亲自拿着测量工具一段一段地进行测量,制定周密的施工计划。开工以后,禹带领大家一起劳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一心扑在治水上。他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有进去。有一次,恰遇他的妻子正在分娩。儿子出生后,呱呱地哭。禹在门外听到儿子的哭声,多么想去看看他,亲亲他,也多么想去看看分娩后的妻子,但当时工作紧张,只好狠心走了。禹这样辛勤忘我地工作了十三年,累得身体非常衰弱,腰弯背驼,走路也不灵活了。
禹为了平治水土,跋涉山川,走遍了当时整个中国,不论什么穷乡僻壤,还是无人居住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禹在治水中功绩卓著,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
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就把防风氏斩了。那时候的禹实际上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
据传说,为了纪念治理洪水这件大事,夏禹用当时九个州出产的铜矿石,铸了九个鼎,代表九个州。这九个鼎后来就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