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国时期开始,很多人在夸一个人知识渊博、有文化的时候,就很喜欢用"学贯中西"来作为形容词,比如钱钟书、辜鸿铭、王国维等等大师,都曾被这个词形容过。可是,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形容一个人有文化的词,又何止学贯中西一个词?为何这个词得到这么多人的钟爱呢?
中国古代文化中,"西"的意义如果要理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得从中国历史上的中西文化关系来入手了。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有外交关系、或者有过其他文化、经济交往的国家,可谓是不计其数。只是,为何非要单独提出来文化关系呢?因为"西"这个字,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有特殊的意味。
首先,从它的字面意思来讲,"西"指的是西边方位。而中国自古又因为东边临海,而称自己是东土,所以国土以西的地方,对中国而言都是"西方",所以,古代有周穆王西巡;成吉思汗西征。这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西的指称,也可见,所谓"西"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地理概念。
但是,如果将"西"字放在中西文化交往的大背景下,所谓"西"就有了"外国""异域"的意思。中原王朝以外的国家,都被称为异域,古代的丝绸之路诸国,也因此被称为"西域","西"不仅仅是指现在属于我国的新疆地区,还包括更远的西亚地区。所以,古代以唐玄奘为原型的小说,才会被叫做《西游记》,如果将它翻译成异域游记,也是说得通的,讲的就是对西方诸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