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拖字诀。他很清楚,日本人就是想趁着欧洲各国无暇东顾的时机,让中国全部吞下这个苦果,坐定事实而获得最大的收益。既然知道是这样,那么就让会变得更长久一点。
为了拖住日本,双方最终最后定下来两天一谈,每次三个小时,谈之前还准备各种水果,使得实际谈判的时间缩短。以至于最终这21条谈了3个月,期间中方的谈判代表们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第二、泄露消息。本来这算一个密约,日本不想让欧美人知道。可是中国却很想让外国势力介入。当年《辛丑条约》之后为了保住辽东,还出现了三国干涉还辽的事件,虽然赔了不少钱,但至少领土还属于中国。
于是他们就把谈判的消息,告诉给了友善的记者朋友,再通过舆论上的压力和反对声,促使日本在部分条约上进行让步,最大限度的挽回损失。
第三、刺探对付底线。如果没有日本的最终底线,那么这场谈判损失的会更大,陆征祥在刺探到对方的部分坚持的要求之后,那么对于后续的谈判就有了一定的定力,不能让的绝对不会再让,最少不会输的太难看。
第四,就是正式谈判。但是关键还是在盘外招的使用上能够在谈判桌上减少损失。可是当时的中国能有多少筹码可谈判呢?除了让步几乎毫无作为。
洋大人的口头声援于是一场辛苦的谈判开始了。而欧美各国所知道的信息又很有趣。
英国此时是日本的盟友,但是他们知道的消息最少。
俄国的消息是从北洋政府的官方那边透露的信息进行整合而成,他们判断中日双方正在商讨一场影响巨大的条约,甚至会影响俄国的利益。
美国从顾维钧那边得到了《二十一条》原文。自此大家恍然大悟,原来都被日本给耍了。
惹恼了这些大佬也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2月13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有关“二十一条”的社论。日本人很生气,但是也没有办法。虽然全世界知道了这件事情,也只能影响签订的时间,而对于日本最核心的条款是不会受到伤害的。
日本也觉得要放慢速度,既然大家都知道了,那就好好的谈。
因为欧美国家根本管不了日本的野心,大家都有自己的盘算。
英国《泰晤士报》说日本人提出的条件“既非苛刻,亦非不公允,且关未侵及中国领土之完全、机会均等,及开放门户各主义”,作为日本的盟友,他们怎么敢在这个时候对日本说不呢?
法国人一句话也不说。俄国人关心的是自己在满洲的利益。既然日本说不会再次切入东北,那么他们也只好安心地打仗了。
只有美国人仗义执言地说了几句。但是又能如何?美日之间还有许多贸易要做,金钱比遥远的东方利益更现实。更关键的是,美国本身在中国就没有太多的势力范围,他们还在等着欧洲的两败俱伤,然后登顶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