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线桥:不同速率总线之间的连接,起速度缓冲、电平转换、控制协议转换的作用
- 多级总线结构(南北桥)
- 单总线结构
- 总线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多总线单总线对最大存储容量不影响因要与io共享内存,影响对指令系统增加IO指令无IO指令对吞吐量大小
4. 总线仲裁和数据传输方式
菊花链式串行总线仲裁:简单,只要有一个主设备占用总线,其他就占不了
集中式并行总线仲裁:
- 固定优先级策略:优先级高的主设备,总会优先控制总线权
- 轮叫式策略:皇帝轮流做
- LRG策略:最近获得控制权的,再获得控制权的优先级高(经常用的就更容易获得总线控制权)
5. 总线标准
概念:计算机各部件之间利用总线传输信息应遵守的协议和规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常见的总线标准
- 机箱内部总线:
- ISA - EISA - VESA
- ISA(Industrial Standard Architecture):最早指定的总线技术标准,总线宽度8/16位,频率5-8MHz,带宽5-8MB/s
- EISA:宽度变成32位
- VESA:宽度变成64位
- PCI(PCIe) - AGP
- 主要用于系统总线和IO总线,取代ISA
- 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分时复用,支持即插即用(自动寻找驱动程序)
- 32/64位,133/264MB/s
- 机箱外部总线:
- USB等...
八、输入输出系统
1. 输入输出系统概述
组成:外设、接口、总线、管理软件
基本功能
- 完成计算机内外的信息传递
- 保证CPU正确选择输出设备
- 利用缓冲等,实现主机与外设的速度匹配
特点:异步性、实时性、设备无关性
输入过程:CPU把地址值放入总线 --> CPU等候设备数据有效 --> CPU从总线读入数据存入寄存器
输出过程:CPU把地址值放入总线 --> CPU把数据值放入总线 --> 设备等数据有效取走数据
IO系统性能:存储IO、通信IO
- 连接特性:哪些设备可以和IO相连
- IO系统容量:IO系统可以容纳的设备数
- 响应时间:从用户输入命令到得到结果所花的时间(s)
- 吞吐率:单位时间完成的IO操作次数(用IOP表示)
2. 输入输出方式
无条件IO方式:执行IO指令时,CPU默认外设已经准备就绪,外设很难满足这一点
程序控制IO方式:执行IO指令时,先获取设备状态(设备状态寄存器),决定下一步操作(程序决定)
- 数据要经过CPU,CPU还要浪费大量时间查询设备状态
中断IO方式:外设主动通知CPU接收或输出数据,有实时性
DMA方式:由硬件执行IO,外设准备好后通知DMA,DMA接管总线,完成数据交换
- 既有中断的优点,又降低了服务的开销
通道和IO处理机方式:外设种类很多速度差别很大,将外设管理工作从CPU总分离出来
- 通道本身就是个简单的CPU,执行IO指令的处理机
- IO处理机是通道的进一步发展,更像一个CPU了
3. 中断请求与响应
概念:CPU由内部外部事件引起CPU中断正在运行的程序,具有随机性(符合输入输出系统特性)
作用:主机与外设并行;故障处理;实时处理
类型:
- 内部中断(软件、异常)
- 外部中断(可屏蔽中断INTR、不可屏蔽中断NMI)
基本功能:
- 中断信号的保持与清除:通过寄存器存起来,处理完清零
- 中断优先级:硬件响应优先序、软件服务优先序(中断服务程序开头,设置自己的中断屏蔽位)
- 中断源识别:系统分配给每个中断源的代号(中断号),中断号获取可以用硬件或软件方式
- 中断处理:
- 响应:每执行完一条指令,就会判断是否有中断请求
- 处理:保存断点(返回地址)、执行中断程序、返回断点
- 中断控制:
- 中断触发方式:指外设以什么逻辑信号去申请中断(边沿触发、电平触发)
- 中断排队方式:按优先级、循环轮流排队
- 中断嵌套:中断正在执行的中断程序,不可屏蔽中断不能嵌套
- 中断屏蔽:处理器内部有个触发器,“1”时才会响应外部中断
4. DMA方式
原理:数据传送不经过CPU,由DMA控制器实现内存和外设、外设和外设之间的直接快速传递
系统构成:
- DMA作为主设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