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这本书里,有一个公式曾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假使你父母现在60岁,余下寿命是20年。
你没有跟父母同住,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时间大概是11小时。
那么,你和父母可以相处的日子只剩:20年×6天×11小时=1320小时。
算起来,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趁一切都还来得及,过年时候少一些无聊的应酬,多一点陪伴父母的时间。
听他们重复那些让你耳朵生茧的“废话”;吃一顿妈妈做的让你心满意足的菜;趁父母腿脚还硬朗,带他们四处走走。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那一年,年轻的鲁迅远渡重洋,来到日本的仙台医专学西医。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到,医专里有一位解剖学教授,名叫藤野严九郎,他对这位中国来的“周树人君”颇为照顾。
他关心鲁迅的语言问题和食宿问题,并不因为他是弱国子民而稍有歧视,和善的藤野先生带给在异国他乡的鲁迅许多温暖。
虽然藤野先生在穿衣方面很是马虎,但是在工作态度上却极其认真。
有一回,鲁迅在画解剖图时,下臂的血管稍稍移动了点位置,藤野先生便特地叫他去研究室,耐心地予以解说,加以鼓励。
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帮助添改鲁迅的讲义,“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藤野先生教学严格而又十分讲究原则,一些学生因为成绩低于50分而留级,于是痛恨起了不留情面的藤野。
鲁迅的成绩是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即便如此,学校里还是有人认为,中国的学生是不可能得这么高的分数的,多半是藤野先生给他放了水。
于是,学生会干事拿走了鲁迅的笔记,试图进行调查。
鲁迅感到愤恨而屈辱,将这事告知了他信任的藤野先生,另外也有几个同学感到不平,于是一同去诘责干事。
终于,流言是得以消灭了。
后来,因在课堂里见识到了国人精神的麻木和孱弱,鲁迅先生打算退学,“弃医从文”。
藤野先生为此很是惋惜。分别的时候,他送给鲁迅一张自己的照片,并且在后面题了“惜别”二字。
鲁迅因没有合适的照片赠予,藤野便叮嘱他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也要时时通信告知此后状况。
鲁迅这一走,照片没寄,信也没去一封。
他自己这样说:“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越是珍惜这段感情,越是“近乡情更怯”。总是期待自己混出个人样来,便去见这个重要的人。殊不知,有些等待一蹉跎,便是一生。
藤野的讲义,鲁迅整理成三大本,一直收藏着,不幸在一次迁居时遗失。
藤野的照片,鲁迅把它挂在北京寓居的东墙上,正对着书桌,时时勉励鞭策自己。
1926年,鲁迅发表了《藤野先生》。1931年,有朋友问他藤野严九郎是否真名。
鲁迅回说,他曾托日本的朋友打听,却被告知仙台医专已被合并入东北帝国大学,缩减教授编制,藤野先生“辞职”,至今下落不明。
1936 年 10 月,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直到离世,他都未曾得到藤野一星半点的消息。
世事总是这样,分别的时候,我们信誓旦旦,总以为来日方长,后会有期。谁能料到,世间缘分竟会稀薄如此。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我们遇到的很多人,到最后不过是渐行渐远,终至于后会无期。
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没有机会相见了,再去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