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绝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呢三年级作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20 19:45:49

绝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绝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呢三年级作文(1)

要问杜甫哪首诗最被国人耳熟能详,相信这首《绝句》不排第一也会排第二。无论小学课本内容怎样调整,也都差不多会被安排进二三年级教程里。所以,正确的理解这首诗,恐怕就不是所谓的“一首诗而已”那么简单的事了。

然而,看过了无数解析版本,也把百度上有关此诗的解析翻查了个遍,对于此诗的鉴赏结论也都基本上趋于一致——写景写欢,通过描述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的愉快心情和思接千载、胸怀万里的开阔心境。

当然,也有学者的解析提到了“乡愁”。然而也多是因为诗中“万里船”的理解而一笔带过,并没把“乡愁”作为重点理解。更没把“乡愁”当作此诗的中心思想(主线)去阅读理解这首诗。如下面这个截图内容,相信就是绝大部分人对这首诗的“认同结论”了。

绝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绝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呢三年级作文(2)

然而,虽然所有的解析都提到了“室外欢悦”和室内所见的西岭雪之壮阔,以及东吴万里船之畅想,并也强调把四句的画面描述“一以贯之”。然而这个一以贯之的“一”,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主线)究竟是啥?却从来也没看见有哪一个学者清楚交待过。我们都知道,每一首诗都只有一个主题思想,无论篇章的长短,也都是靠主题这一根“主线”来贯通的。那杜甫这首《绝句》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千多年来,都没学者予以明确交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一首上千年来,最被人人所称道的一首名诗,却出现了几个主题?

今天,雕月书生可以肯定的说了,这首诗的主题根本就不是千多年来被人们理解的“欢快愉悦”,而是愁,乡愁。就是杜甫作为一个多年漂泊者而抒发的个人伤感——“他乡虽好,终非我家”的乡愁。现在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此诗的思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二句描述的室外景:柳上黄鹂叫,天上白鹭飞——绝对的欢景,欢快愉悦。 后二句描写的室内所见,窗外西岭积雪,门前停着来往东吴方向的船只。相信这个“诗序”(思路)所有人都没异议。那么,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杜甫在室外欣赏着那么欢愉的风景,会转回室内去呢?这不科学啊,也不符合一般人的感情活动逻辑。风景大好之处,正是享受欢愉心情之时,为什么作者要于此时转向室内?答案就是:杜甫在欢愉的风景欣赏中,想到了自己还是一个有家未得归,仍在万里之外漂泊的可怜人。于是,心情忽转郁郁,闷闷不乐的回到了草堂屋内。然后顺理成章的就写下去:后窗外的千年雪岭,前门外的万里之船。

这一下,我们再把全诗的四句用“乡愁”这个主线串串看,看能否完全的贯通理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起句: 树上鸟儿欢快的叫着;

承句: 天上白鹭自由的飞着;

(此起承句的欢景描写,实际上都是在反衬作者自己的孤单落寞。)

三句: (转: 作者回到屋内后所见)窗外的西岭积雪仍一如既往千年未化;

四句: 前门外停着可达万里之远直到东吴的那些船儿。 (雕月书生想象语: 你这些船儿啊船儿,停在我家门前又能怎样呢?我什么时候才能坐着你们回我那久别多年的故乡啊?)

这样一梳理,是不是四句诗就完全合上了起承转合之序?文理和诗人内心感情也完全的可以“理喻”了。作者先写室外风景美,由美景又想到自己的漂泊落寞,于是转回屋内,看到千秋积雪后更是惆怅,最后转向门前所停泊的船只,什么时候才真的可以“便下襄阳向洛阳”啊?

说到这句“便下襄阳向洛阳”,那我们就再结合杜甫“去年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绝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绝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呢三年级作文(3)

来佐证这首《绝句》的乡愁主题。 《闻》诗作于公元763年春,作者听到消息,安史之乱已被平息当即喜泣而成。此《绝》诗作于前诗次年,也就是公元764年春,安史之乱平息一年后作者又回到草堂之“家”里时。前《闻》诗就写过他已经无限的欢喜,喜极而泣,心想马上就可以“向洛阳”回到故乡的激动心情。可这一晃又一个整年了,作者不但未踏上归程,反而又回到草堂之“家”来。为什么会这样?他不是早就想着“便下襄阳向洛阳”吗?怎么又从奉节回到成都,这不是离故乡洛阳越来越远了吗?这,就是作者心中的万般无奈啊(篇后再补叙)!于是才会生出来此诗的感叹“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是不是作者整个漂泊生活的心境都连通了?也顺理成章的符合了一个常人漂泊的辛酸之情?所以,愈加肯定的得出结论: 杜甫此《绝句》的主题思想就是: 乡愁。

那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此《绝句》诗,全诗不见一个愁字泪字?这,正是此诗艺术手法成功的最大亮点。用欢景写愁,用欢词写悲!有的读者可能难以理解这点。那我们想一下我们自己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你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想到你最牵挂的人?答案一般都是这两种情况下: 一,非常开心的场境下; 二,非常伤心的情况下。 人,都是在这两种情况下,最容易想起自己最牵挂的人和事。

比如: 眼前一片花红柳绿,此时“她”要是在同我一起欣赏,多好啊!

又比如:我今儿得一大喜事,“她”要是能马上知道会多开心啊?

然而“她”却终究没在这里。这个“她”就是杜甫此《绝句》诗中的“故乡洛阳”。 这样一说,相信都能理解“欢景写愁”了。

现在,我们再以数学理论上的“反证法”来推论这首诗。如果杜甫纯粹是写“欢愉”,那全诗这样来安排: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起承句先室内(假如说是刚起床梳洗毕)所见后窗外壮阔雪景,前门外所见船只停泊,而心情大好。于是走出门去……顺耳顺眼就又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安排是不是全诗更一点没诗理毛病?是不是才更符合一千多年来人们所理解的“欢”?然而杜甫为什么偏偏要“反着来”安排?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更深思。所以这才有了原诗的先室外景,后室内所见的安排。其实,所谓的室外景、室内所见,看似全为景语,实际上,无一句一词不是情语。这,就是杜甫的高明之处,也正是诗圣的诗被誉唱千年非但未息,反而愈加被人所爱的原因。

由此,雕月书生得出此文结论: 所谓的杜甫此“绝句”诗写景四扇屏之说,只是是我们后人的牵强附会。此《绝句》诗表达了杜甫因春天来了的生机勃勃而心情欢愉,并无限“千秋万里”的壮阔胸怀,也是对全诗的片面理解。此《绝句》诗的正确理解应该就是这: 杜甫写的是乡愁——他乡虽好,终非我家的乡愁。

杜甫也是人,更是一个一生都过得很落魄,不如人意的凡人而已。他有愁,有个人乡愁,不正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最正常的感情吗?尤其要明白的是,“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本人诗句),他此时的年龄已52岁,自己非常明白已进入了迟暮之年。事实上也是,6年之后公元770年他就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写此诗时,他曾经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理想抱负应该早已消逝得只剩下一声长叹。古人平均寿命只有五十岁左右,杜甫此时已52岁,已相当于我们今人的七八十岁了,他要还如人们对这诗的一般理解“壮千秋之豪情,畅万里之胸臆”的话,那杜甫不也太天真了吗?迟暮之年还来哪门子“千秋万里”般的豪情壮志?他一生所受的那么多苦难,难道都是儿戏吗?作为此时的他,仅仅也只是你我一样的普通老人而已,一心想回到他阔别多年的故乡而已。这样理解,才更契合人之常情以及全诗之气脉。

所以,不要事事物物,诗诗句句都去把杜甫的诗理解成家国大情,和所念天下苍生之圣人思想。如果每一首诗,我们都以圣人的角度去理解他,而不以一个最真实的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常人去理解他,那我们不但不能理解最真实的杜甫,更不能最准确的去理解诗圣留给我们的所有诗章。

此文乃雕月书生首发,当然也只是一己之见。欢迎理性的文学探讨。

雕月书生,写于 2023.04.17.

绝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绝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呢三年级作文(4)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