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4年12月的一天,全世界最高奖项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皇家学院举行。当主持人宣布把这一年度的文学奖,颁发给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时,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于是,美国作家海明威这一陌生的名字,顿时传遍了全世界的文学界。与此同时,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也成了畅销作品,短短几年间,就销售一千多万册。
因为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又是世界畅销文学作品,带着这一好奇之心,最近笔者认真阅读了小说《老人与海》。开始有点读不下去,耐着性子勉强读完,就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小说《老人与海》不到10万字,说是长篇小说,其实就是个中篇小说。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字:“老、小、大”。老就是指一位老人,他的名字叫桑提阿果,一个与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渔民。小,就是一个10多岁的孩子。孩子的爹妈让他跟着这个老汉学打鱼,可是这位老渔民四十天一条小鱼也没有捞着;大,就是大海。大海一眼望不到边,而且大海深不可测,千变万化。那么,这样一篇读起来十分平常的小说,为什么能够在世界多如牛毛的文学作品中,被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发现、推荐,评为当年世界最高文学奖呢?本人认为,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小说《老人与海》,写了人与自然的抗争精神。在小说的开篇,首先就点名,这位老渔民在四十天内没有打到一条鱼,邻居家小孩的爹妈都不愿让孩子跟着他再出海了。就是这位老渔民,虽然四十天没有打着一条小鱼,但是,他不灰心,不气馁,继续向深海前进,在与残酷的大海作斗争中,终有所获。这位打鱼老人的话是这样说的:“人可不是造出来要给打垮,”“可以消灭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正是这种精神支撑这位老人,他才不怕失败,继续进行着不懈的抗争。尽管他在海上几天,最后确实打着一条大鱼,可是,这条大鱼实在太大,不能够拖上船,他只能把鱼绑在船后边,拖着鱼在水里往回走。在返回岸边的途中,这条大鱼被追逐的鲨鱼啃咬成了骨头架子。但是,老汉终于还是胜利了,是精神上的胜利。
其二,小说《老人与海》,独具特色地描写了深海打鱼的惊险过程。中国戏剧《红灯记》中李奶奶有这样一句唱词:“打渔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打猎的人哪怕它虎豹豺狼!”正如李奶奶唱词唱的那样,打渔人要经得起狂风巨浪。小说《老人与海》,就独具特色地描绘了老渔民白天和黑夜,在大海上打渔的艰辛过程。在老汉海上打渔中,小说突出地描写了老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老人自我安慰,精神乐观。例如小说在写老汉与大鱼搏斗中,就写得相当精彩,就把老汉心里的高兴劲写活了!“鱼,你是在整死我,老汉想,不过,你够格这么做。兄弟,我从来没见过什么东西比你更大、更漂亮、更高尚。快来弄死我吧。究竟是谁弄死谁,我不在乎。”
其三,小说《老人与海》,突出描绘了大海的变幻和美丽。海明威也许对大海十分熟悉,也许他经常和打渔人一样出海体验生活。要不,他就不可能把大海的景色写得这样真切和富有实感。看,这段文字描写多精彩:“陆地上空的云彩这会儿重重高山似地矗起,海岸不过是一道细长的绿线,背后横卧这青灰色的低峦。现在,水是一泓深蓝,深得几乎发紫。他向下望去,只见暗苍苍的水波里,浮游生物纷纷扬扬,像万点落红,同时太阳也在这儿照出奇光异彩......”这段文字,没有亲身体验过大海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发表于1952年,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离现在已经快70年了。在这60多年内,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科技文明快速发展。但是,对于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褒贬不一。可是,不管现在人说什么,一篇文学作品能够获得世界奖项,最终有它的一定道理。就像莫言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样,许多读者的认识也不尽一致。
关于《老人与海》的作者欧内斯特.海明威,他的生平比较复杂。1899年,生于美国芝加哥郊区橡树园,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音乐绘画爱好者。中学毕业后,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过《星报》记者。后结婚移居英国巴黎,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25年他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在美国出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1954年,他的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
【本文写作中参考了广西漓江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老人与海》】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