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作动词的义项之一是"给予",上面有几个例证,可供揣摩。也印证了上述意见一是正确的。
"资"作动词,还有帮助之义。这里说说"资政"、"资治"二词。
"资政",即帮助治理国政。唐·道宣 《叙元魏太武废佛法事》:“帝讳焘,以明元帝泰常八年即位,时年八岁,尚在幼冲,资政所由,唯恃台辅。”
太平天国洪仁玕有《资政新篇》。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1852年到香港,努力了解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并结交了一批传教士,接受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1858年辗转来到天京,受到洪秀全器重。天京变乱后,被封为干王,总理全国政事。看到太平天国政涣人散的严重局面,他决心通过改革挽救危局,从而创造一个“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的“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为此,1859年(咸丰九年)冬,他提出了一个帮助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北宋司马光组织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书名为宋神宗所赐,含义是“帮助(北宋)统治者治理国政的可通用的借鉴性的历史资料”,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唐朝魏征曾给李世民提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强调的正是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治国理政的帮助作用。
(源自网络)
由帮助治理国政之动词义,引申为负责这项工作的官职,即动词名词化了。
宋代置资政殿大学士,授予罢政的宰相或其他大臣。简称"资政"。
金朝置资政大夫一职,系正三品的文散官。
元朝改为正二品。
明清继续沿袭前制。
民国时期,总统府亦置资政若干人,由总统选聘,以备随时咨询。
"资政"作为中国古代的官职,已经成为历史词,但古为今用,中为外用,新加坡、缅甸等国赋予“资政”新的内涵,不失为一种创造。
国务资政,在新加坡,是总理等国家管理者退任后,继续参政议政、帮助扶持政府官员的职位。
在缅甸,“国务资政”是缅甸联邦议会和总统为昂山素季女士新设的职位。
两者都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时,老干部退休后成立的中央顾问委员会。
从语用的角度说,质疑、思考、提问、释疑,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此乃严肃话题,而非有些人吐槽题主"太小儿科"。
再举别例结束:"一直以来","第一学历","凯旋归来","再次重申"等常见于电视、报端、红头文件的这些说法是正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