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源自于上海地区的传说。
讲述了公公分别给三位儿媳三颗黄豆,以出难题考验的形式选择最佳当家儿媳。结果三儿媳用三颗黄豆为种进行种植,收获了很多黄豆。
公公让三儿媳当家,并且把黄豆做成“素鸡、素鸭、素鱼、素肉,烧了一大桌菜让大家来吃”,并吩咐儿媳:“我百年之后,你们就用豆腐供我。”
阿公死后,儿媳确实用豆腐供奉阿公,并用黄豆做了一桌素菜。此后,凡家中办丧事都要吃豆腐饭,当地称为“吃豆腐羹饭”。
归根结底,这三则故事都点明了豆腐是用以祭祀亡灵的食物。
在最开始,豆腐也曾被称为“鬼食”。
鬼食据清代学者汪汲在其《故事原会》中云:“豆腐出浆后摒其渣,累数不少。腐乃豆之魂,故称鬼食,孔子不食。”
豆腐被称为“豆府之玉”,所谓玉,主要是着眼于豆腐的晶莹、润滑和玉在性状和触感等方面存在相似性。
元刘埙《隐居通议》卷十载宋代卖豆腐王老者临终前作《豆腐诗》“碾出一团真白玉”,用白玉指代豆乳。
明徐伯龄《蟫精雋》卷十载《豆腐诗》“金刀细切玉无瑕”,“玉无瑕”指豆腐。可见,豆腐与玉在色泽、形状等方面的近似。
此后又因与肉口感相近,被称为“豆府之肉”,极可能是因为豆腐和肉在形状、口感以及富含高蛋白的营养成分方面有近似之处。
其实,我们从“豆腐”二字的本义 ,也可看出它和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豆”在《说文》卷五“豆部”解释为“古食肉器也”,“豆”是象形字,是古代盛肉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