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供奉这块肉食,也大有“愉神”的意味,希望天上的神明得到好处之后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也或者是天庭的祖先可以愉快地享用子孙后代的供养。
而“奠”字也十分古老,与“祭”字同样出现于殷商遗址中的甲骨文中。
原始的“奠”字下方是一个类似祭坛,祭坛的上方是一个倒过来的锥形物体,专家猜测这就是盛酒的容器。
而古代的奠礼也与祭礼不同,多用于对已经去世之人的哀思和祭祀,总的来说,祭礼是正面的、积极的,而奠礼却是消极的、悲观的,是一种情绪的正反面,是同宗同源的两个极端。
祭礼与奠礼的区别虽然有祭祀之礼和祭奠之礼大体类似,但是从细节上进行辨析,还是会发现很大的区别。
首先是祭祀与祭奠的性质不同,祭祀之礼往往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祭祀的对象有天地、人、鬼等。
并且“祭祀”字一词也可以进行拆分,古人认为天为乾,地为坤,天地组成了人类生活的世界,所以对天地的祭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庄重、严肃的仪式。
对天祭祀之礼称之为“祭礼”,而对地祭祀之礼称之为“祀礼”。
除此之外,对天地的祭祀还可以分成对山川、河流、风雨等分支,都有特定的场合和礼仪相对应。
除了对天地的祭祀,神鬼也是祭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像道家的昊天上帝、东王公、西王母,到佛教的佛祖、菩萨,都有相关的祭祀仪式。
而且这些位于顶端的神明也不许普通人随意祭祀,只有天子才可以祭祀这些地位崇高的神。
普通人则只能在特定的日子祭祀灶王爷、妈祖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以保佑自家年年有余、安康喜乐。
最后就是对于人的祭祀,人是祭礼和奠礼都会供奉的对象,祭礼主要祭祀那些已经故去许久,并且被神化了的先祖。
比如“炎帝”和“黄帝”,还有圣人“孔子”等,一些庞大家族的老祖宗也可以成为该家族的祭礼对象,但是总的来说,享受祭祀的对象是受到重重限制的。
而祭祀这项活动更多的是一种体现人们信仰的方式,这种礼仪也为后世儒家思想所接受,成为了文明与否的一个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