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很喜欢诗词歌赋,闲暇时间经常诵读一些名篇。之前梁孝王送给汉景帝的那篇《子虚赋》,汉景帝虽然没有看,但是也一直放在宫中。有一天,汉武帝翻出来了《子虚赋》,读完之后只觉得神清气爽,喜爱万分。
不过这篇《子虚赋》没有标注作者,汉武帝还以为是古人所写。有一次,他对着自己的一个臣子杨得意感叹:我太喜欢子虚赋了,可惜不能跟作者同一时代,否则必定把他奉为座上宾。
杨得意一听,疑惑道:这子虚赋是我的老乡写的,他人还在成都,怎么就不是一个时代了?
汉武帝大喜过望,急忙叫杨得意把作者请到宫中。《子虚赋》正是司马相如所写,杨得意一路打听到了司马相如的家,把汉武帝的喜爱跟他说了一下。
司马相如入宫,汉武帝亲自去迎接。谈到《子虚赋》,司马相如有些凡尔赛:《子虚赋》只是我的拙作,我想为陛下再写一篇。
这一篇就是承接《子虚赋》的《上林赋》,不管是意境还是思想、措辞,都与子虚赋一脉相承,更有讽谏君王之意。汉武帝读了《上林赋》,马上把司马相如封为郎官。
待在汉武帝身边的日子真是畅快惬意,司马相如可以尽情写诗作赋,汉武帝的赏识让他感慨高山流水,早就忘了家里还有个卓文君等着。
汉武帝对司马相如的赏赐无比丰厚,除了当一个文学家以外,还让司马相如作为使节,负责平定大汉与周边民族的矛盾。
“南方丝绸之路开拓者”唐蒙,是汉代的一位官吏,他曾经上书汉武帝,希望打通夜郎,与西部、南部沟通起来,得到了汉武帝的许可。不过唐蒙为了修路劳民伤财,大失人心,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
为了减少开辟道路的损失和伤亡,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前去笼络西夷,采取和平方式与他们取得联系。
这一次,司马相如带着御赐的使节,风风光光地回到了老家蜀郡。当地人听说司马相如过来出使西夷,减少百姓损伤,纷纷自发出来迎接,太守以下的官吏跑到郊外,县令们像对待王公大臣一样迎接司马相如。
03 休书换怨诗,幡然大悟司马相如耍了威风,完全没想起来家里的卓文君。他平定西夷这件事情做得很好,又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与恩赐。
自己一个人天天在京城,难免有些无聊。此时司马相如正好遇见了一个茂陵女子,这个女子温婉动人,体贴美艳,司马相如就想把她纳为妾室。
不过卓文君是一个刚烈女子,她自然不能接受丈夫在外纳妾。于是司马相如干脆要把卓文君给休掉,可是休书也得有讲究,司马相如不想当那个恶人,就写了一封很委婉的休书寄回家里。
卓文君在家苦等数年,终于等到了丈夫的音信,没想到打开一看,只有13个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一行字让卓文君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她冰雪聪明,很快就懂得了其中的寓意。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都是数字单位,按照中国的计数单位算,“万”后面还得有个“亿”,可如今这个“亿”没有了。
“亿”与“忆”同音,司马相如不给卓文君写“亿”,说明两人的“回忆”和“爱意”已经荡然无存。
这妥妥的渣男啊!绝对是陈世美的前生!
换做古代的寻常女子,可能会伤心地离开司马相如;烈女子估计宁愿自尽也不愿意受这种耻辱。
卓文君不同,她给司马相如回了一首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这首诗正是流传后世的《怨郎诗》,又叫“两地书”,卓文君巧妙地把司马相如写给她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还给了司马相如,极尽自己的思念与哀怨。试问司马相如读信的时候,能不羞愧到脸红冒汗吗?
随《怨郎诗》一起寄过去的还有一段《诀别书》,其中一句“锦水汤汤,与君长诀!”更是令人不得不钦佩她的魄力。
本来想等到一封“离婚书”的司马相如,读完《怨郎诗》《诀别书》,一面感慨妻子的才华横溢,完全不输于自己,一面为自己的负心薄幸自责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