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李强总理六次提及保险,涉及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重点领域。对此,《金融时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多位业内专家学者作出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六次提及保险:
农业保险
①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基本医疗保险
②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强化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
养老保险
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④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
⑤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出口信用保险
⑥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加强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保支持。
农业保险: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保险政策体系
农业保险一直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金融关键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正是在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保险政策体系,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院长助理王国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确认了2024年中央1号文件所提出的“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的要求,而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是农业保险发展的核心目标。
其实,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一直在路上。2023年7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通知,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自2020年开始在6省24个县试点,2021年扩大到13个粮食主产省的500个产粮大县,2022年实现粮食主产省826个产粮大县全覆盖,2023年再次扩大到全国所有的产粮大县,约有1000多个产粮大县的农户从中受益。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农业保险保费达到143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增速超17%,远高于财险业的平均增速。与此同时,2023年全年,农业保险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达4.98万亿元。
个人养老金:从36城走向全国 亟需提升参与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个人养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25日正式实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城市(地区)先行。今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下一步,将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
“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有助于增加个人养老保障的来源,有效应对社会老龄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养老压力。”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一年,超过5000万人开立账户,但开户后实际缴存资金的人数不足1/3,人均缴存金额仅2000多元,与每人每年1.2万元的缴存上限有较大差距。
“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潜力并未充分释放。”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为了拓宽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可取消准入“门槛”,为新经济、新就业形态中大量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创造条件,从而使其成为养老金体系中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制度安排。同时,适当提高税前抵扣标准。比如,每年的额度提高至2.4万元或3.6万元。另外,要建立抵扣额度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指数化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动态提高税前抵扣额度。
“从36个城市到全国全面实施,有必要对相关制度与政策进一步优化,更充分地发挥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作用。”李文中表示,首先,继续加大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宣传,对相关制度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其次,进一步优化税收递延优惠制度。一方面,让更多人能够真正享受到这一优惠;另一方面,增强税收优惠带来的吸引力。再次,不断优化完善参保流程与手续,让大家能够便捷地参加到这项制度中来。
李文中强调,保险公司也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抓住发展机遇,加强运用科技手段,开发设计更多个性化的养老保险产品,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养老保障需求。
长护险:有望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于2016年启动试点,2020年扩大试点城市范围,目前,全国49个试点城市参保覆盖约1.8亿人,累计超过235万人享受待遇,累计基金支出超720亿元。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而今年提出“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一变化释放了何种信号?
“通过七年时间,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加速,有望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宁威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超过4000万人,其背后的家庭渴求长护险为他们减轻经济负担和照护压力。
出口信保:连续第10年明确提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保支持。
这已是《政府工作报告》自2009年以来第13次,2015年以来连续第10年明确提及“出口信用保险”有关内容。从2015年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到2017年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再到去年的“加大出口退税、信保、信贷等政策支持力度”,出口信用保险在推动外贸稳质升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
作为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的贸易和投资促进手段,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外贸稳增长、防风险,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政策性工具。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我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主要职责是服务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与合作。”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信保党委*、董事长宋曙光表示,在国际金融危机、新冠疫情蔓延、贸易摩擦加剧等特殊时期,中国信保逆势而上,保护市场主体,稳定信心预期。
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数据,2023年,该公司承保金额超9286亿美元,支付赔款超23亿美元,服务支持客户超20万家,均创下历史新高。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孙榕
编辑:刘能静
邮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