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议论文,科技创新议论文中心论点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30 16:27:56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多次提到“好奇心”。他指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在基础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如何突破底层认知局限、激发个体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好奇心是创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征,也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和原动力。

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好奇心是指个体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对未知和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机。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个体在遇到新奇事物时,会主动提出问题,并产生通过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19世纪以来,学术界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好奇心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等问题。研究发现,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它不是少数人才具有的特质,而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禀赋,如同恐惧、焦虑等情绪一样,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既是本性使然,也是生存之本。在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感言或传记中,人们无一例外地发现,好奇心是他们成功的内在动力,他们往往从孩提时期就对科学知识呈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产生热衷于非确定性、新奇感、复杂性以及探索的定势偏好,这种偏好是唤起和推动个体行为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因而,好奇心也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好奇心在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能够被引导、激发,也能被限制、约束。好奇心虽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随着人的成长,在与他人、集体或社会互动过程中,好奇心会逐渐具有一定的目标性。例如,父母、老师、同伴以及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其他社会成员或集体采取各种形式的奖掖或认可,可能会激发个体对特定活动的好奇心,使其转化为求知激情、审美情趣和执着探索的精神,而各种形式的惩罚、排斥等显性或隐性的规训可能会抹*个体天生的好奇心,进而扼*其创造力。

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剂

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方式,能够开拓人类认识的新领域和新成果,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结合,尤其是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直觉思维。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探索和研究未知事物的心理倾向促使人们不断求新求异,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创造性思维不仅是知识和能力问题,也是价值观问题,创新的动机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紧密相关。创新动机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好奇心与功利心。好奇心源于内在价值,追求的是情感上的满足;功利心来自外部评价,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科研奖励确实能够成为科学研究的强大动力,但功利心难以驱动真正的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因为这些创新的源头在于基础研究。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指出,基础研究工作的原始动力是人的好奇心。基础研究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从科学家发现一个新现象到转化为技术和市场化运作,大约需要历时20至40年,并且,基础研究的结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当科学家深入探索到一个未知领域,他很难预测到这种新知识能够产生什么确切的结果。例如,1880年开尔文勋爵认为“X射线是一个骗局”,但X射线在现代医学上被广泛用来治病救人。1930年卢瑟福认为从原子的嬗变获得能量是荒唐的臆想,但15年后原子弹爆炸。在基础研究中,科学家就像是在一个黑屋子中摸索,他不知道自己将会碰到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的研究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成果,只有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才能驱动他的研究。

构建好奇心驱动的科教融合体系

当前,以单一经济增长为主导目标的传统科技创新政策在全球范围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方面,现有科技发展范式遭遇众多“增长极限”型问题。例如,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的摩尔定律已逼近物理极限,即使是被各国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工智能,也面临对机器学习这一主流算法的前景性质疑,颠覆性科技的缺失导致作为创新源头的基础研究愈显重要。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科技创新政策的根本性考量,在人才培养中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加强科教融合模式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构建好奇心驱动的科教融合体系。

加强以好奇心为导向的基础教育工作。好奇心驱动是指通过教育方式推动好奇心由内驱力转化为动机驱动,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中关于科教融合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教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实际上,高等教育更偏向于对人类社会已经编码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传授和学术化训练,着力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学术能力。有关研究表明,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时期的科学引导,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不能仅由高等教育提供,所以,应从基础教育时期开始加强对儿童科学好奇心的培养。

注重选拔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研究,通过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助其成长为未来科技领军者。为解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紧缺问题,教育部今年在部分高校推出了“强基计划”,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将好奇心驱动与国家需求驱动结合,吸引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成为科技人才后备力量。

在国家层面出台更多政策扶持基础研究,建立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体系。基础研究不仅需要自由空间及社会给予的宽容态度,也需要政府给予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基础研究与新技术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基础研究能够为新技术提供原理,新技术反过来会拓展基础研究。所以,应基于校企合作探索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企业以适当形式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扩大基础研究的资金来源;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

(作者:李珍,系广东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