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唯汉语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与汉诗一样,都是汉字的魅力体现。自明清以来,对联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甚至在汉语文化圈中,韩国、日本,越南的文人也浸淫其中,无不推崇其中的文字乐趣。
对联的前身是对偶句,这种文字对称的修辞形式产生于汉代,在汉代的乐府、赋中都有对偶句的出现,由于讲究语言精练,音韵和谐,彰显文字美感,以至于产生了堆砌大量对偶句的骈文,到南北朝时,的骈文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到唐代时,骈文受到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的冲击;但持续到宋代,骈文才逐渐消亡,而对偶却一直存在,并开始出现了特殊用途的对联。
春联的由来对联大都是写在建筑的特定位置,例如房屋前部的柱子上,所以又被称为楹联;而在春节时写在门上的,则被称是春联。
清人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对联/春联是由后蜀皇帝孟昶创作的。
《楹联丛话》: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
史*载是出自《宋史·志十九》:又每岁除日,命翰林为词题桃符,正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说,孟昶在新年时(公元965年),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十个字。
严格来说,孟昶自己都不认为这是什么对联,因为桃符和对联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于他本人来说,他更认为自己写的是诗词。
可能很多现代人不知道桃符是什么东西,在王安石的诗作《元日》中,“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提到的就是新年换新桃符的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
早在汉代,新年的第一天,家家户户挂桃符的习俗就已经产生了,百姓在桃符上写下“神荼”和“郁垒”的名字,挂在门前。
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笃信这两位神仙能够抓鬼,所以有他们名字的桃符挂在门上,可以驱鬼辟邪。
——这两位神仙也是最早的门神,2016年,动画片《小门神》的主角就是“神荼”和“郁垒”这两位神仙。
动画片《小门神》
言归正传。正因为孟昶在桃符上题的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春联,所以即便是一次开创性的创作,但是并没有引起民间效仿的热潮。
对联的兴起那么中国第一幅楹联或门联是什么呢?
近代有人认为是南朝梁人刘孝绰在门上题的“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其实,刘孝绰这个故事出自明朝小说集《女镜》和《诗女史纂》,想想看,在没有任何史*载的情况,明朝人又如何知道南朝这段故事?所以这故事很可能是明朝人编造出来的,可信度存疑。
在有确切史*载的情况下,《楹联丛话》认为对联的兴起应该是在宋代。
《楹联丛话》: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然如苏文忠、真文忠及朱文公撰语,尚有存者,则大贤无不措意于此矣。
梁章钜提到的“苏文忠”就是宋代著名大文豪苏轼,他就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对联。
苏轼画像
苏轼为人正直,在朝廷中多次因为政治斗争失败,被调任到荒僻的地方。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担任宁远军节度副使。苏轼平时就喜欢旅游,游览名胜,他在当时广州的真武庙(道教庙庭),留下了一副楹联:
-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这副对联的真迹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所以,真正有历史意义的第一幅对联到底是苏轼的哪一副?不得而知,但是能肯定的是:由于苏轼的名人效应和积极推广,对联开始在文人之间流行起来。
到了南宋时,理学家朱熹还把民间流传的对联收集起来,附在自己的文集中。
但要说到对联真正得到推广,则是在明清时期,据说朱元璋曾下诏,要求民间在新春时张贴春联;更传说他还亲自写春联,作为宣传鼓励。
此后,春节贴春联在民间蔚然成风,同时又涌现了大量的著名对联,创作对联成了文化雅事。这里要强调的是对联是蕴含汉字技巧的,这更容易成为作者标榜“才智”的准绳,所以深受文人墨客们的推崇。
电视剧《联林珍奇》的风靡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央视播出了一部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剧中一共收集了两百多副名联,经过编剧和文学专家们联手设计出巧妙的剧情,让观众在欣赏男女主角爱情故事的同时,又接受了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