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用橡皮,黑的那头可以擦掉钢笔字,但不能太用力,不然纸就擦破了
绿杆竹叶印花的中华牌铅笔
铅笔是几乎每个人接触到的第一件文具。刚开始学写字,老师肯定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用“木头铅笔”写,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汉字横竖撇捺的笔锋和韵味。这看似平凡无奇的铅笔背后,其实还蕴藏着一段与近现代中国民族工业有关的传奇。
石墨铅笔的起源
木杆石墨铅笔在16世纪起源于英国。17世纪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家铅笔制造厂,18世纪法国人研究改革铅芯制造工艺取得成功,为近代铅笔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俄、日、美等国相继建立铅笔制造工厂。
清末,“废科举、办学堂”,使得铅笔一类舶来文具开始出现在国人面前。由于铅笔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国内市场需要量巨大,但那时的清朝政府并不重视这小小一支铅笔,19世纪末,德、日、美等国家的铅笔先后输入我国,垄断了我国的铅笔市场。中国每年要为进口铅笔花去大量钱财。
1933年,满怀实业救国理想的常州人吴羹梅从日本留学归国,他邀请留日同学郭子春,在上海集资筹建铅笔厂。吴羹梅将老家分给他的两间房屋变卖所得4500元,以及从亲友处借得10500元,共15000元全部投入。另外他设法拉一些社会闻人以及老朋友、老同学入股,共筹得资金50000元。
吴羹梅
经过反复寻找,他们选中了南市斜徐路(今日晖东路西)1176号一家旧厂房作为新厂厂址。自日本昭和铅笔机械厂订购制造铅笔的全套机器,并在常州老家和常州贫儿院里招募了一批年轻人做学徒,技术人员则从北平聘请。至于核心技术,主要由吴羹梅和郭子春负责。
1935年春,机器和原料陆续到位后,开始试生产。经过半年多的研制,终于制造出合乎质量要求的铅笔。1935年10月8日,中国铅笔厂正式挂牌开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