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基于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并没有同意这一做法。从那时开始,“核威胁”就成了中国高层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党和国家最高**早就做过非常周祥的考虑。1950年10月5日下午,中共高层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朝鲜战局和中国出兵援朝问题。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在分析美军实力时说:
“它有它的原子弹,我有我的手榴弹,我相信我的手榴弹会战胜它的原子弹,它无非是个纸老虎。”
《毛选》第五卷中有一篇名叫《原子弹吓不倒中国人民》的文章,里面记录了1955年1月28日,*在芬兰首任驻中国大使孙士教递交国书时候的谈话:
“我们有两条:第一,我们不要战争;第二,如果有人来侵略我们,我们就予以坚决回击。我们对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就是这样进行教育的。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我国有六亿人口,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国那点原子弹,消灭不了中国人。”
当然,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并未对中国使用原子弹,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中国遭遇“核打击”的可能性为零。
怎样才能从根子上杜绝这一隐患呢?那就是中国人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原子弹!在随后的多次讲话中,以*为代表的中共高层都透露了这个意思。
1955年1月15日,在中南海召开的中央*处扩大会议上,党中央领导班子专门讨论研制核武器的问题,*说:“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就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作出了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研制核武器的重大战略决策。
1956年4月25日,*在著作《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写道:
“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6月21日,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说:
“那个原子弹,听说就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什么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的。”
......
无论是来自外界的强大威胁,还是来自内部的迫切需求,每个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坚定的决心--研制原子弹,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2、唯靠自己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决心已经定下来了,接下来怎么做呢?表面来看,所有人都认为“向苏联学习”是最快速的方法。有三点原因:
其一,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思想的输出地;
其二,建国初期的50年代,中苏关于处于“蜜月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尊称苏联为“老大哥”;
其三,1949年8月29日,苏联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想法虽好,但毕竟主动权不在我们手上,而时任苏联最高*赫鲁晓夫的摇摆态度也对我们带来了太多影响。
1954年10月3日,*与赫鲁晓夫在中南海举行首次正式会谈。会谈中*坦率地说:“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今天想同你们商量,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使我们有所建树。”
赫鲁晓夫一听愣住了,怎么也没有想到*竟会出这么个难题,对于核武器这样的尖端技术他不能给中国,又不好拒绝。于是便搪塞道:“搞那个东西太费钱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有个核保护伞就行了......”
言下之意,苏联并不想让中国拥有核武器。
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赫鲁晓夫改变了态度,苏联援助中国研制核弹的事产生了“峰回路转”。
1956年,东欧发生了反对苏联控制的波兰、匈牙利事件,这使得赫鲁晓夫在苏联国内地位受到了威胁。为取得中方的支持,赫鲁晓夫不顾本国军方的坚决反对,于1957年7月同意向中国提供原子弹、导弹样品,帮助建立核工厂,其交换条件则是*访苏,并对他表示支持。
1957年10月15日,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几种导弹、飞机和其他军事装备的实物样品和相关技术资料,并派出专家来华指导。
苏联对华的“两弹”(导弹、核弹)项目援助,主要是帮助中国建设了最早的原子反应堆、浓缩铀工厂、核燃料棒工厂、铀矿和核试验基地,提供了P-2型导弹样品。
只是,这样的援助并没有持续多久,整个事态又急转直下。
1958年7月31日,赫鲁晓夫来华提出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显示出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的企图,遭到*的严词拒绝:“我们再也不想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土,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这件事成为了中苏关系恶化的转折点,随之而来的,是苏联政府以种种借口拖延《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的执行。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突然致信中共中央,通知暂缓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样品和设计的技术资料。
1959年10月2日,也就是在建国10周年庆典的第二天,中方*与访华的赫鲁晓夫在会谈的过程中,因原则性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论,两国的分歧达到了公开化、决裂化。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片面撕毁了同我国签订的合同,单方面撤走了所有专家,并停止了对各类设备和材料的供应,其中就包括研制原子弹相关的技术、设备和专家。
赫鲁晓夫曾在接受采访时不屑的说:“离开苏联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