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坡度计算公式,10米宽屋顶坡度多少合适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01 15:07:57

图10 中山民居屋面作法

同样在澎湖,厝架的楹仔也以等间距的方式配置, 未见禁忌,惟在“拖棚”的影响下,后坡的楹仔间距则如金门之后坡大于前坡 16);而在湘中民居中后坡加长的做法更为典型(图11)。

屋顶坡度计算公式,10米宽屋顶坡度多少合适(9)

图11 湘中民居屋面作法

2.4.2 细部调整 房顶坡度确定以后,有些地区也存在一些细部调整的做法。如查济村中的建筑屋面略微有点凹曲线,且正房前檐柱较后檐柱略高二三寸,同时前檐步架较后几个步架略微缩短;再如苏州地区常见的“囊金叠步翘瓦头”,其言金柱处不妨稍低, 步柱处稍予叠高,檐头则须翘起之。与前文“先起后调”法中 的调“数”法所不同,此处的细部调整没有先定举高的前提,且调整位置在局部,并未形成连续的规律。

3 定侧之制的两种思路

3.1 整体到局部之“先举后折”

在《法式》的“定举之制”中,是按照建筑类型先以前后橑檐枋心相去远近来等分为三分或者四分,从橑檐枋背到脊槫背之举高取其中之一分。其设计的起点是整体尺度的接近于通进深的概念。在《法式》的“定折之制”中,是“以举高尺寸, 每尺折一寸,每架自上递减半为法”。此句中包含了三个信息, 首先是设计的原点和依据为举高,由上文进而可知为进深尺度;其次是首折尺寸的确定,为举高之十分之一;最后是如何确定首折之下其他折的尺寸,即举高之十分之一的基础上递减半。 在乡土营造中,“先起后调”法、“减尺定侧”法及定斜 法皆属于“先举后折”的范畴,其思维本质是一种从整体到局 部的控制方式,尚处于模数制较不成熟的阶段,可视为较早期作法在南方乡土建筑营造中的遗意。

3.2 局部到整体之“先折后举”

“举架”、“屋水”等是以比例关系来确定屋面坡度。如在浙江等地区,屋水由脊檩而下依次为五分水,四分水,三五水等,相较前述“先举后折”的定侧思路,屋水做法的思维更接近“模数化”,是一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正如清官式建筑以“斗口”作为设计的标准值,屋水以“步架”作为模数的标准值,屋面的起架都要来与此标准值来比较,因常见使用屋水做法的地区其步架均分的情况为多,故屋水的变化即为桁条垂直间距的递变,只是其规律性体现在与步架这一标准值的比例关系中。盛行于南方地区的屋水的屋面坡度作法及《法原》的“提栈”作法,以及《工程做法》中的“举架”作法,其在设计思路上具有一致性,即由局部到整体的“先折后举”的设计思路。

3.3 两种定侧思路的时代性

至迟在宋代《法式》颁布之时,材分制便被广泛运用,但是当时的材分制并不是主要作为整体设计的控制方式,而是一种“关防工料”的措施,故张十庆先生认为,早期的这种材分制度并不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模数制度,更多的是体现在构件层面,而不是建筑的整体控制上17)。这种由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思路贯穿在整体建筑的设计中,包括屋面坡度的设计。而清代《工程做法》所体现出的设计思路则更偏向于一种更彻底的“模数制”思路,即由细部决定整体的思维方式,即所谓的斗口制度,斗口作为一个基本模数单位,决定了建筑中其他的关键尺寸。而我们今天在民居中看到的很多屋面坡度设计方式, 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已经被纳入了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模数制体系中,故屋水作法、《法原》中的提栈作法和《工程做 法》中的举架作法在思路上的趋同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受到时代性的影响。但这中间不乏个案,如本文中提及的“先起后调” 法、“减尺定侧”法及定斜法所体现出的设计思路却更接近《法式》中的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方式,这在另一方面也是乡土建筑从简做法的反映。不过在本文中,仅对乡土建筑调查中发现的屋面坡度作法进行罗列和归纳,对每种具体作法的时代性问题并未过多讨论。期望藉此提供一定的补充信息,以引发更多的对传统建筑屋面坡度作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