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要想知道《道德经》是否有现实意义,多看看历史以及身边的现象就会明白。
老子从自然、国家、身边事引发的这篇智慧之大成,并非取材于后世。然而后世的种种,没有一个跳出他所说的规律,或者说,后世的演变无不印证了他的理论。还需质疑他的正确性吗?
如果只从历史的大格局来理解《道德经》,难免会有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感觉。所以,作为常人来说,要想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阅读它就要放低格局,把视角放到自己的人生上,就会有感同身受的妙处。回顾一下自己的经历,如果你觉得不如意,是不是你放纵了自己的*?是不是在背道而为?是不是常有“为”?
其实,经营人生和治理国家是一样的道理,做个明君或者圣人与做一个德行厚重的人,都是同样的标准。他们的共同点来自一个出处———道!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提升个人品德(做人),就要顺应“天道”,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浪费在对物欲的追逐之中。
这个改变来得越早,越能提前感受到“道”的魅力;对“道”的认识越早,在生活中积累的德行越厚重;德行厚重的人,没有什么应对不了的问题;既然生活中没有解不开的烦恼了,那还在乎什么特别的技巧呢?(苦心钻营)生活变得简单而不复杂,人生就是圆满;圆满的人生再有“道”的加持,定是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与其斤斤计较如何活得更长久,还不如把活着的每一天过好)
这就是回归本源,用生命本身的活力生活(而不是单纯用思维面对生活)带来的好处,这也是快意人生,看清世界的方法。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治理国家,要像烹制小鱼小虾一样,火候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然就容易糊锅(修养自己的德行也一样,越是在小事上越不能放松警惕。慎独)。
人生一世,只要依“道”修德,让自己德行厚重,不管什么妖魔鬼怪、小人恶棍,对你来说都不好使。之所以对你不好使,是因为你心里面没有鬼;圣人为什么不伤人?因为他一视同仁(以百姓为刍狗——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如此以来,哪还有什么彼此伤害?德行深厚即可化敌为友。
(你认为他人会伤害你,即使只是猜测,你的身体也会暗藏防备,一言一行散发出来的气息便会充满敌意,假如对方德行不够,这种负面的情绪就会感染到他,冲突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所以,引发冲突(情绪)的从来都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而是你对这个人或者这件事情的看法。换而言之,人生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只是源于你的一个念头而已!)。
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一个伟大的国家,外交方针就像汇聚河流的大海(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利万物而不争) ,所以其他的国家都愿意与之交往,这样的国家倡导互惠互利合作更赢(中国,未来可期)。贤惠的母亲喜欢用温和平静的态度来化解父亲暴躁的脾气,所以说,“静”就是“德”的现实表现。(“以静为下”是为了解释下文中的“下”,同“德”,所以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去解读)
所以,大国以“德”与小国交往,就会赢得小国的信任和尊重;小国用“德”与大国交往,就会得到大国的保护和支持(现在的世界,这个选择对小国来说不一定好使,需要认真斟酌一下那个大国的“德”行如何。比如大漂亮国,德行实在不敢恭维)。但是,有的大国只是用“德”来达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提高双方民众生活品质的目的;而有的大国却打着“德”的幌子实现自己的私欲(还得拿大漂亮国作例子啊,讲“民主”嘛[捂脸])
真正行“大道”的国家,对外交往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福祉自己的国民,同时也让对方因此得到自己的利益;行“大道”的小国,在与大国交往时也是为了得到他的保护,同时让自己的国家得到发展,这种外交关系可以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所以才能和谐共处(和谐社会。不为私,故能成其私)。因其“德”厚,故成其大。
(这一章,把国家换成个人就好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该怎么开始呢?——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德)相交,方能成其久远!但是在这里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问题,“识人”。我们大可以相信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善的,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有些人在某些时期、或者终其一生都在由“恶”(不善)掌控着自己,对于这种人,如果你的“德行”还不足以化解他的恶气的时候,最好还是离他远一点)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善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译文“道”,是万物的主宰(当然这并非是‘道’的本意)。对善于用“道”主导生活的人来说,“道”简直就是最珍贵的宝贝;至于那些对“道”半信半疑,在生活中背“道”而驰也觉察不到的人来说,无论他们信与不信、做与不做,依然会受“道”的左右。(生活失意了不从自身找原因,只会怨天怨地怨他人,再不就是怨自己的命不好,实际上是你不得“道”而已。)
说好听顺耳的话会赢得尊重,善良的举动会赢得信任。但是,不善于这样表达的人就说明他无“德”吗?(这一段是“识人”的箴言。善和不善(恶)的标准在哪里?(孰知其极)在每个人的心里。问题是,很多时候,这个标准会在思维的判断中发生偏移(我喜欢的就是好的,不喜欢的就是坏的。)所以,要想了解一个人,不要去听他说了什么,而是要多看他做了什么,特别是在人少的时候)
(还是上一章所感悟的:一视同仁是针对生命本质而言,因为生命并无善恶美丑之分,但是人有。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修养自己的德行就好,对于无德甚至不善的人,无需瞧不起或者刻意贬低他们,远离就好。)
人这一生,一味地追求权力和财富,即使拥有了这些东西,接下来你还能做什么?(继续追求?放纵?空虚?人生了无意义,还是开始审视内心?)不要让“道”在你的生活中消失。(保持“觉知”的活跃程度)
三皇五帝为什么这样注重自己“德行”的修养?因为他们并不是想通过这个行为来达成自己的私欲,免除自己犯下的罪过。所以他们才能成为圣人。(又是不为其私,故能成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