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篇文章凑一块,供大家参考。
壹 刘红雄:该到牛顿走下神坛的时候了但凡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提起牛顿都会肃然起敬。从教课书我们知道,他几乎是全科型的奇才,无所不通,成就斐然,例如在物理、数学、天文、哲学等领域均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上学的时候,除了敬畏,未敢有过半点怀疑,只是通过灌输式的记忆知道他就是神一样的人。
最近,相关文章看多了,也就下意识地百度了一下牛顿其人,所列内容介绍非常详细,描写了很多精确的生活细节。
例如,艾萨克·牛顿(据说原意是“三一修士·伦敦”)出生于1643年1月4日,精确到了日;将老鼠绑在风车内,用玉米吸引它不断奔跑而驱动风车,精确到了玉米;他自制了水滴钟,每天催他起床,精确到了起居;中学的时候爱好读书,尤其是几何、哥白尼日心说等,精确到了具体课程;还因为读书而忘记了干活,和佣人上街偷偷开溜去读书被舅父发现等,精确到了佣人和舅父。问题是和牛顿差不多年代的中国的杰出人物就没这个待遇,生日和生活细节就很难考证。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英语几乎不能胜任书写,每隔一百年,先前的文献就无法阅读,那么有关牛顿的这些细节又是如何被真实地记录下来且被后世还原的呢?这确实不得而知。
据说牛顿最大的贡献是在乡下隔离期间(据说那时发生了天花疫情)发明了微积分(1693年),我们也是这么记忆的。但网友“文行先生”《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一文揭露了真相,牛顿竟然在不知道无穷小的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微积分,其案例则是莫名其妙地运用了幂函数,而且还与莱布尼兹有过发明权的一翻厮*。“文行先生”指出,西方微积分发展的顺序是微积分→导数→增量→无穷小→极限→割圆术。这是什么意思?这个顺序的本质就是西方数学的大楼是从最上面一层往下盖的(这恐怕是只有上帝才能完成的杰作)。而中国的微积分发展则是:增量→割圆术→极限→无穷小→导数(王文素1523年)→微积分;这完全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程碧波教授的《从牛顿、莱布尼兹到爱因斯坦——大明鲸落三百六十年祭》指出:牛顿对“几何”概念的内涵(给定一个小量,对大量进行测量,其值就是几何。但西方人都认为是图形)是全然不知的,因此,牛顿的有关论述也是前后矛盾,云山雾罩。他对微积分的证明过程也十分神奇,为了凑消失量,人为的规定x微增量与y微增量是同比例增长或减少的且是1/2,来路不明,消失也不明。反正最后,就是证明了无穷小量没有了。这也是西方一直宣称的幽灵,出奇地出现,又出奇地消失。就像上帝说有光就有光了,说要黑夜就有黑夜了。
至于,后来的分析数学,不过是对微积分理论的不断深入认识和补充完善。经过上百年西方数学家的努力,终于裱糊齐了无穷小、极限、导数、割圆术等微积分创立所需的基础理论,于是他们顿时领悟到牛顿数学的精髓。那么牛顿当年又是如何明白200多年后才有的知识呢?莫非是上帝托梦给他了?
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准确地说,牛顿是剑桥大学一位不务正业的神职人员,那么他在科技领域的诸多非人成就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不得不令人生疑。
这不,网友吴刚先生对牛顿的力学公式又提出了如下质疑和给出了相关结论(这里直接引用全文):
一、牛顿真的首创了“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ma”吗?
1. 公式左边,力F的单位是“牛顿”,右边质量m和加速度a的单位:分别是公斤和米/秒2。通过物理知识知道,一个单位“牛顿”的力量相当于让1公斤的物体产生1米/秒2加速度所需要施加的力度;很显然,1“牛顿”是一公斤×米/秒2;或者说“力”的单位“牛顿” 是质量、距离(长度)和时间三个人造单位组合后的产物。
而现行的公斤和米这两个单位是1875年5月20日在巴黎发布“米尺(metric)标准”以后才有的,距今(2022年)不到150年。也就是说“牛顿”这个与1公斤×米/秒2等效的力的单位,必然是出现在1875年5月20日之后。因此,“牛顿(1642-1727)”无法穿越200多年,提前使用了比他自己晚生的单位“牛顿”!
2. 法国人在1875年改制以前的“法尺”(据称约合现在的32厘米)。牛顿所在的英格兰现行的英制标准据称是1824年以后才成型的;例如,质量或重量单位“磅”和距离或长度单位“英尺”;其实,不论“法尺”还是“英尺”,都是明尺或清尺,或者本来就应该叫中尺。实际上人类所有度量衡标准,包括历史上各国五花八门的,以及目前的“米尺国际标准”(metric,累黍成尺),追根溯源只有一个:中国度量衡标准。
3. 目前所有物理教科书中,地表附近的重力加速度都被近似为9.8m/s2。这个9.8,必须是先有人规定了单位米和秒,然后进行大量实验测算才可能得到的数值。“牛顿”如果也测算过这个数值,那绝对不是9.8,因为他不可能提前使用200年以后才有的单位。
综上所述,如果要让“牛顿”任何一项“科神”级成果,或所有的数学和物理成就都能自圆其说,就必须为1824年以前的英格兰另起炉灶,至少要为300年以前的“牛顿”,设立官方权威机构,专门制定有别于现行英制的度量衡标准,批量生产能满足各种科研、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度量衡工具和精密校准设备。
请问:“牛顿”时代,十里不同音,连语文都尚未统一的英格兰,有过类似中国2000多年前的游标卡尺和全套大小砝码等文物出土吗?
请问:谁能从“牛顿手稿或原著”中,找一些与当时当地科研条件和真实文物相匹配的且能表达加速度和各种“力”大小的单位和数据,让我们开开眼界吗?
300年前的牛顿究竟是真有其人,还是19世纪中期以后西欧精英集体学习明清中国人传承万年的天文数学和物理成就之后编造的“科神1.0”?这个问题的答案英国人最清楚。其实他们早就透露过实情,只是从未引起大多数中国人的重视或深究。
戳穿“科神1.0牛顿”全套神话的序幕早已拉开,这100多年,数学和物理教科书的*洗脑也该到结束的时候了!
二、正式宣告:“牛顿(1642-1727)”是19世纪中期以后集体创作的伪人伪史!
1. 英格兰以外, 分布在欧洲各个角落的、为“牛顿”提供“巨人肩膀”的“科学先驱们”都是伪人伪史。比如“波兰青年假白尼、意大利布鲁诺和假力略”的假悲情连续剧, “丹麦第谷与德国假普勒师徒上北纬55度的汶岛,几十年如一日搞天文观测”等等, 都是千疮百孔的*洗脑故事。“假力略玩两个铁球的比萨斜塔”真实年龄不会超过200岁, 现在完全是依赖当代工程技术勉强维持它不继续倾斜而倒塌;如果它真是盖在800年前的歪地基上, 根本等不到“假力略”出生, 整个斜塔连续歪上几百年, 早就坍塌了!“假普勒三大定律”前两个的本质是纯数学游戏, 与万有引力没有半毛关系;“第三大”有时间周期和距离两个参数, 但没有质量是不可能推导出包含双质量的万有引力公式,反过来才有可能。一方面“假普勒三大定律”被宣传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前身;另一方面又有人反过来引用“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了“假普勒三大定律”的伟大正确, 这是典型的欧式循环假论证!实际上“假普勒三大定律”从头到脚都是伪人伪史, 因为它并不是来自真实天文测算基础之上的理论总结, 对真正的天文历法测算也毫无实际意义。
2. 冠名“牛顿”的所有数学物理成就, 加上他的其他生平事迹, 都是19世纪中期以后集体总结和层累的结果!他的丰功伟绩绝大多数是华夏天文数学和物理万年传承发展的成果或总结。300年以前的英格兰和整个欧洲大陆, 没有一个真实的天文台或观测站, 没有相对统一的语文拼写, 更没有严格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和精密制造的天文观测设备和科研器具。“牛顿”在那么艰苦卓绝的社会条件下, 凭一己之力要完成那么多科技神迹, 相当于以下*故事百倍千倍的加强版:韩国人声称早在中国的唐代, “高丽人就率先发明了印刷术”, 北宋时期的“高丽人韩顿用东京尺或奈良尺标准(相当于“牛顿用巴黎尺”的传说), 在汉城建天文台, 连续多年测算冬至前后几天正午的日影长度, 采用韩顿插值法(现冠名“牛顿插值法”)计算得到年周期均值365.2425天, 比中国的郭守敬团队早了好几百年”。
3.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早在2600年前的《墨经》中就已经有了概括和总结。它们是华夏古圣先贤基于多年的定居生活和生产实践, 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 升华提炼得出的结论;同理, 如果没有中国历朝历代天文团队, 对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至少数千年的观测统计和精算分析, 没有明朝王征《奇器图说》中对地心引力的描述和四边形重心的标定等不计其数的中国巨人提供的肩膀, 就不会有放之太阳系皆准的“万有引力定律”!光靠苹果砸牛头是砸不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再说了, 300年以前英格兰究竟有没有中国人工驯化培养的苹果树,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另外,《吕氏春秋·精通》中有关潮汐就有“磁石召铁”“琥珀召芥”的描述;1900年前汉代王充的《论衡》也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揭示了潮汐与月亮引力的关系。这些知识没有上千年的观察和积累,仅凭一个苹果就能断定万有引力的存在(笔者补充)?
4. 目前力的世界通用单位是“牛顿”, 刚好是可有可无的计量单位, 因为它与1公斤*米/秒/秒是等价的。比如中国探月探火星用的7500“牛”火箭发动机, 完全可以用1500斤级或750公斤级来描述。
5. “牛顿轶事”:“牛顿生于12月25日”, 故为科神1.0”;“他终身奉献科学与神学, 无婚无后代”;经过“事后裁定”:“牛顿与莱布尼兹(德国假姓“李本之”, 实为1850年代的李善兰)同时发明数学王冠微积分”;为强化洗脑, “牛顿苹果树”种进世界各地大学校园, 包括天津名校。
结论:
1. “牛顿”是西方金权统治集团和打手们处心积虑捏造的, 试图让全世界人民, 特别是中国知识阶层, 世代*洗脑、永远高山仰止的“科神1.0”。
2. 如果中国人任由“牛顿苹果树”继续开假花结假果, 如果教育系统和文化传媒不尽快铲除“牛顿”等伪人伪史, 那么,西方对中国大地的精神殖民就不会结束!
实际上西方近代科技崛起的真相是这样的:15、16、17世纪欧罗巴刮起了“中国风”(那时它们称中国为印度,即伊甸;称天竺为印度亚),他们派大批传教士渗透中国,偷窃和挪移了大量的中国知识,掀起了“文艺复制”的浪潮。
诸玄识先生查阅资料后发现很多国外的学者自述:
“明朝后期的中国发生了‘技术知识’的大爆炸(big bang)……,而百科全书的爆炸则发生在万历(1573-1620年)中叶。”
——日本学者西川如见(Nishikawa, 1648-1724)
“来自中国的知识成为欧洲百科全书的源泉,……1700年至1850年间出版的英文、法文和德文百科全书……都是对有关中国知识的浓缩。”
——维也纳大学教授莱纳(Georg Lehner)
“大致在1660-1740年间,……欧洲经历了有关中国语言、文学和儒家经典知识的首次爆发。”
——美国学者费诺罗萨(Ernest F. Fenollosa, 1853-1908)
“那些极具影响力的耶稣会士的中国著述………构成了18世纪(欧洲)科学爆炸的知识源泉之一。”
——英国作家威廉·波伊(William Boyd)
中世纪主要的技术发明大多数都出自中国,……被西欧人拿来……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首先对欧洲,然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显然,在中华文明和科学技术的滋养下,它们很快羽翼丰满,并能扬帆四海。由于弃道为术,他们无所畏惧地依仗手中的凶器,干起了沿途抢劫的暴利生意。随着大量不义之财的涌入,它们又开办了工业革命的店铺。而此时,由于胡虏入境,华夏失驱,致使天下大乱,那个曾经维护世界秩序的定海神针也开始摇摇欲坠;于是它们依仗枪炮和军舰优势,贼胆越来越大,又干起了*人越货欺师灭祖的勾当。就这样,原本被仰望的东方古国变成了它们贩毒、掠夺和鄙视的对象。后来,加上满清的忠实配合(例如,抑汉、文字狱、焚书),西方人明目张胆地将中国古代的知识据为己有,然后反咬一口:中国没有科学。
一夜暴发的西方,产生了强烈的优越感,于是有了漂白罪行和树立光辉形象的精神需求。但它们并没有光耀的祖先和悠久的历史,于是想到了借尸还魂和转基因办法。
他们从坟墓和沙漠中找到了古埃及、古希腊等这样的无主之尸,叩头称祖,并参照中国的信史和依托流传的神话开始编篡故事,构建“历史”(西方精英自白这是历史学家的任务)。
在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斯卡利杰等人的躬耕、打扮、润色、层累之下,悠久的古埃及文明产生了,伟大的古希腊文明诞生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毕达哥拉斯、亚历山大等一大批杰出的伪人(指捏造出来的且已经产生影响力的人物)在他们的笔下也出生了。于是西方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难怪那个时代,西方在没有任何积累的情况下,就突然冒出了一大批不可思议的杰出人物和成就。例如,弟谷、开普勒就是不吃不喝仰望星空的时间也没有超过1个木星周期,居然能知道天体运行的轨道;卫匡国居然能在9年的时间内完成中国6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理测绘,其一秒不停的奔跑速度超过了今天高铁的5倍!
事出反常必有妖,常识告诉我们,人不可能知道他不知道的知识。牛顿不过是西方在19世纪用剽窃到的中国科技知识伪造出来的幽灵。在中国全力塑造文化自信的今天,西方的文化*骗局该收场了,牛顿也是时候撕掉面纱走下神坛了。
贰 刘红雄:就《该到牛顿走下神坛的时候了》一文答网友评论一、前言
昨天早上,拙文《该到牛顿走下神坛的时候了》借生民无疆先生的宝号——微信、微博及《今日头条》发布以来,没想到砸出了几个“没想到”。
第一,没想到蹭到了不小的热度。据称,微信的阅读量超过了2万,微博阅读量超过了2万条,头条的阅读量超过了20万。总之是收获了三个“2”。
第二,没想到一篇没有认真打磨的随手笔记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我的本意是收集整理网友文行先生、吴刚先生、程碧波先生等人的观点,以方便日后阅读。整理的过程中就即兴在首尾加了点包装,让其看上去大致像篇文章。于是情不自禁地分享给了诸多好友。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拙文有不少语句不通、说理不详的地方,敬请谅解。本文将对部分内容适度补正。
第三,没想到我硬生生地把一个有关牛顿的发布会搞成了追悼会。有“不明真相”送掌声的,也有送花圈和哭声的。大清早的惹得众多人悲伤、悲恸、悲愤、哭泣,实在是冒犯了。
第四,没想到本人生平第一次享受到了“民科”的荣誉称号。是“人民科学工作者”的意思吗?不管咋样在此对“颁奖者”深表感谢。
第五,没想到本人没想到的网友却想到了,说我这是阴谋论,会象滚床单的明星那样想出名。于是他们亲切地将“牛顿”改称为“刘顿”,这也算是一种国产化吧,本人感到十分得欣慰。大江南北觅知音啊,多好的事。
第六,没想到很多网友对我的健康十分关心,不少人问候到:还能治吧?
第七,没想到夫子之言确实不虚——“三人行必有我师”,有很多老师给我补课,帮我重新学习领悟了F=ma,据说还需要加个外卖k,真是受教了。就是文中提到的200年前后的单位转换问题没人赐教。
第八,没想到很多人有着深厚的国际主义情怀,他们情不自禁的担忧起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命运,同时还着实为法拉第、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等人牌位的去留问题捏了一把汗。
第九,没想到很多人十分不喜欢别人颂扬他们的祖宗。稍有良言,便恶语相向。不知道什么样大无畏精神的人才甘愿领受辱骂祖宗的荣耀。
第十,没想到很多人具备了说客的潜质。以“承认差距”“历史无用”等十分委婉的方式向本人及众多持认同观点的网友劝降。
没想到……算了,不想那么多了,还是切入正题,争取“坦白从宽”吧。
二、补正
1、牛顿的生日出现了两个
本人在开头的引述中指出牛顿出生于1643年1月4日,而在吴刚先生的引文中则又说“牛顿生于12月25日”。两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吴刚先生指出:“牛顿”出生在前, 英格兰旧历砍掉十几天在后, 所以他有两个生日;造假者主要是为了突显他与另一个伪人——耶稣的生日相同。
仅凭这一点就不得不佩服伪造者的良苦用心。
2、凭仅一个苹果是砸不出万有引力
本人在引用《吕氏春秋》和《论衡》的有关字句之后,加上了与吴刚先生原文类似的话,有重复之嫌。
3、众所周知英语在那个年代不能胜任书写
有位叫Elkhorn的网友在评论区对这句话提出质疑说:“其它胡言乱语不值得吐槽,只想珍惜生命,远离智障”。看来用“众所周知”这个词确实有点抬举他了,因为他在这方面真的存在“拙见”。现更正为:据有关资料显示,英语在那个年代几乎不能胜书写。
有人愤怒的质问,按你的说法,比牛顿更早的莎士比亚的著作又往哪里搁?
问得好。诸玄识先生在《文盲变文豪:从“莎士比亚”看现代英语及英语文学的中国源》一文中指出:
“常识说,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代表人物。”“其作品本身就是一部大词典或英语百科全书。他被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他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古今世界的文学艺术的巅峰……’”
但“莎士比亚时代欧洲的真实情况则是,普遍文盲,原始经济,无人洗澡,吃人成风,比古代草原部落好不了多少。”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嘉西亞(Margreta de Grazia)在《莎士比亚重建》文章中写道:“从18世纪的角度看,复辟时期(1660—1688年)之前的英国文艺是粗糙和粗暴(crude and rough),缺乏精炼与优雅,……这可能归因于莎士比亚时代的低俗品味。”
罗兰·艾默里奇 (Roland Emmerich)说:“(16世纪英国)所谓‘戏剧’应该是劣等演员所演的傻瓜剧;如果要有‘剧作家’的话,那也是太平庸了,无法想象他们会写出有诗意的剧本。……至于莎士比亚,那是一个文盲戏子。”
在1604年出现的第一部英语词典〔图右上方〕,即由中学教师罗伯特·卡德雷(Robert Cawdrey, 1538—1604)编写的“单词表”(Table Alphabeticall),一共才收集2,543个单词,而且没有定义或释义。
在莎士比亚死后的百年里,英语经历了险些夭折的危机和“汉语模式”的改革。不难发现,代表英语文学瑰宝的莎剧是在正规的《约翰逊英语词典》问世(1755年)后不久,才在“莎士比亚”名下的旧文本基础上发明出来的,而塞缪尔·约翰逊恰恰则是“莎士比亚编辑”之首。斯坦利·威尔斯的《莎士比亚调查》称:“《约翰逊英语词典》是任何一种18世纪莎士比亚版本的最重要的词汇表。”
再根据词源词典(Etymology Dictionary),在西方,纯正和精炼(purity and refinement)的文学诞生于1712年;而“审美”(aesthetic)和“唯美主义”(aestheticism)则分别首次出现于18世纪后期和1855年。
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孟德卫(David E. Mungello)说:“中国艺术在欧洲的出现引起了审美品味的根本变化。”
看到了没有,以“文艺巅峰”自诩的“莎比剧作”的词汇量竟然超过了同时代的英语词典的5倍,高达1万多个,而西方在18世纪后期的文学作品才有了艺术的味道。莎比是如何同牛顿一样,写出了他根本不知道的单词呢?
英语在那个年代不胜任书写,就如同芯片没出现之前人类不可能使用上智能手机的事实一样简单。真不明白,生活在当代中国的部分精神外国人为何对如此“逻辑清晰”的道理表现得如此友邦谅诧呢?
4、关于牛顿时代的玉米
牛顿用玉米引诱老鼠奔跑的故事,还是被眼尖的网友识破了。拙文当时也注意到了这个反常,只是出于偷懒和文章主题表达的原因,没做节外生枝的透析。既然有人指出了,那就做一点补充。
《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说: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其实这是在撒谎,根据《山海经》记载,玉米[黍]恰恰是古代中国先民带到美洲的。笔者注)。……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牛顿和泥巴玩尿的时候,是从哪里捡到了他根本不知道的玉米粒,只有天知道。如果真有其事,那只能说明牛顿至少是18世纪以后的人物。
5、关于《墨经》中的运动三定律和重力加速度
有网友对2600年前《墨经》中出现运动三定律的结论表示了浅薄地震惊和搞笑,这里也做一些补充。
《墨经·经》基本上是对当时社会条件下,物理专有术语的解释,有兴趣的朋友通读全文就能发现这一点。(声明:以下内容参考了《<墨经>中的基本运动定律辨析》一文,作者不详,本文对其翻译和引用不当的地方做了修正)
关于运动第一定律,《墨经·经上》这样表述:“止,以久也。……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矢过楹。有久之不止,当马非马,若人过梁。”
要明白这句话,还要知道“久”是什么意思。《墨经·经上》“久,弥异时也。”意思是整个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附加于运动状态的外因或外力,称之为“久”。
第一个“止”不是“停止”之意,而是固定的状态。
有了上面的基础,《墨经》的第一定律就可以翻译出来了:固定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其上的外因。……没有外因作用而保持不变的,相当于牛马一样的显明区别,类似于箭飞过门前立柱那样的案例。有外因作用而保持不变的,相当于马不是马一样的不明显区别,类于似人走过桥梁那样的案例。
关于第二定律,《墨经·经上》这样表述:“力,刑之奋也。”“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
要理解这段话,需要明白什么是“谓”。《墨经·经下》:“谓,狗犬,命也;狗犬,举也;叱狗,加也。”狗指流浪的野狗,犬指家养的狗,例如,把儿子比作犬子就十分形象;叱狗,则指凶猛的野狗,即有别于一般野狗和家犬的那一种,“加也”,就是特殊的,特别的,额外的。显然,“重之谓”的“谓”就是最后一个意思。
“刑”,一字传神,并不是“形”之意,而指带有特定限制或方向的那一种状态。由此,第二定律可翻译为:
力,是有特定方向的运动状态加速的原因。力,是重量的外加条件。对重物施以垂直向下的力,就会加速下落。
这段话,最大的价值是明确指出了万有引力及其本质——“下与重,奋也”。到底是谁发现了万有引力,还用多说吗?牛顿口中的“巨人”指的又是谁呢?
至此,有人会说,这也没有明确力、重量、加速的关系啊。前文说过,《墨经·经》主要是对专有术语的解释,其前提必然是当时的人们知道了三者的关系,否则不可能如此准确地描述出来。这一点从哪里可以得到印证呢?
请看《九章算术》:“今有良马与驽马,发长安至齐。齐去长安三千里。良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十三里。驽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减半里。良马先至齐,复还迎驽马。文几何日相逢及各行几何?”
这一段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度量单位,而且还明确给出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显然,《墨经》表述的正是完整的第二定律而非半个,它和《九章算术》的知识体系密切相关,后者是前者的传承。
顺便再问一句,既然有人声称“牛顿”是后来为纪念他而人为规定的单位,那牛顿当年又以什么样的单位推出了第二定律的公式呢?
关于运动的第三定律,《墨经·经下》这样表述:“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
这句话的关键是“或”。根据“宇,或徙;说在长宇久。”可知,“或”就是“域”,指位置。
由此,上面的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多个力叠加,就成为一个有特定方向的合力。施力的位置又反过来会产生相反的力,反映了反作用力的本质。
用现代话说就是: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牛顿在没有任何前人积累的情况下,在没有给出各因子单位的前提下,神一般的发现了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不可疑吗?
而在中国,除了《墨经》、《九章算术》外,《吕氏春秋·精通》中有关潮汐就有“磁石召铁”“琥珀召芥”的描述;1900年前汉代王充的《论衡》也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揭示了潮汐与月亮引力的关系。这些知识没有上千年的观察、积累、实践,仅凭一个苹果是不可能砸出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的。
1602年《古今律历考》给出了详细的表述,1627年《奇器图说》给出了图示说明(参见陈美东于200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一书和吴刚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源泉来自中国》一文)。
由此可以断定,万有引力,是地道的中国制造,而不是什么进口货。
6、关于牛顿的微积分可谓是千疮百孔
看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原文,其语言十分粗陋和幼稚,而且多处自相矛盾,云山雾罩。足见造假者的语言水准或当时英语的表达能力。
至于有关学术的漏洞,最显明的就是:西方微积分发展的顺序是微积分→导数→增量→无穷小→极限→割圆术,而且证明过程完全错误。这意味着,西方数学的大楼是从最上面一层往下施工的(除了上帝,谁有这个能耐?),且施工方法还存在错误。而中国的微积分发展则是:增量→割圆术→极限→无穷小→导数(《招差术》、王文素1524年《算学宝鉴》)→微积分(刑云路、李善兰),完全符合认知规律。
关于中国的微积分的历史不妨再多说几句。其思想最早见于3200年前的《周髀算经》只可惜原本仅剩第一卷,其余为汉代补充。但就是这短短的330字,却为后世留下了巨量的历史信息。书说,伏羲时代就确定了周天数,而且知道天体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接着,不仅给出了勾股定理、应用及其证明方法,还道出了微分和积分的原理。例如:“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割圆术)“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夫矩之于数,其裁制万物,惟所为耳”;更厉害的是:“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啥意思?很明显,大禹时代就有了这些知识,如果没有,他也干不了疏江川,导河流的伟大工程。网友“临海波”又在《旧唐书·天文志》中查到了“试从北表之下,仰望南表之端,又将积微分之差,渐与北表参合”的字句。到了明代1524年的《算学宝鉴》积历代前人的成果,其成就几乎和现代高等数学相当。由此,那些所谓“中国人只知天圆地方”“没有数学”的说法根本就是八杆子打不着的鬼扯!
正因如此,当代的数学界才不得不公认中国的数学体系是世界上最完备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有些人口中念念不忘的“科学”。
由于篇幅所限,其他漏洞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研读程碧波(公众号:国计学)、文行先生的有关文章,分析得十分透彻。有不同意见者尽可撰文批驳。
三、择重点答网友
粗略统计了一下评论区的留言,反对者和讥讽者占8成左右,这也符合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认识规律。当然,本文也对认同和鼓励者表示衷心地感谢。
反对者和讥讽者阅读拙文后的不良反应大致有这么几种:
1、器官功能性紊乱。上下颠倒,张口就骂。
2、强烈地壬辰反应(习惯性假孕症)。闻香即呕。
3、精神失常。口中絮絮叨叨,怎么可能,怎么可能,物理学不用学了吗,知识错了吗?
4、狂犬病发作。拿着“民科”“红卫兵”的帽子不分青红皂白地狂吠不止。还不停地指责你打假的姿势不对。
5、选择性致盲。有些人,放着好好的分析材料不看,瞪着眼抬杠。
6、高度抑郁。牛顿下台了,其他人怎么办,礼顶膜拜的祖师爷倒了,自己的精神依托怎么办。
7、情绪失控。有位蔡姓的老师说:“对作者的观点!形成经典力学定律,唯牛顿。妄言推翻,有点夜郎味道。”还有直接撒泼的:“你直接论证,地是方的,中国是地球的中央”“蒸汽机是王奶奶烧开水时发明的”“你这是出于嫉妒”“大清早看到这样的文章,如鲠在喉,无语凝噎,简直就是反人类!”看吧,最后这位就直接哭上了。
8、癫痫发作。有人语无伦次地晕倒,“中国什么都发明过,发现过,外国人剽窃了我们的成果,所以无线电、蒸汽机、原子弹、计算机……都应该是中国的知识产权。”
幸亏本人还多少了解一点中医,要不然,还真不知道要出什么大事。
祸是我惹的,那就开个方子,给医治一下吧: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这四味是补气的,外加黄芪是疏肝明目的,生姜、山楂是增食防呕的,薄荷、郁金是清脑平气的,还可加适量生甘草解毒和入脾。以龙胆做药引,用中华文明这口锅煎出,每日一剂,数月即可全愈。
差点忘了,我没有医师资格证,不知道这算不算非法行医。言归正转,还是回答评论区的焦点问题。
1、讥讽者们为什么对拙文提出问题避而不答?
那些以“官科”自居的人,表现出了一贯的傲慢和霸道。他们发扬着一向的作风: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问你的出身,问你的地位,问你提出问题的姿势,问你有没有许可证,等等,就是不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如果你再问,他就给你扣帽子,吓唬你,让你闭嘴,似乎你只要不开口,他们就会显得无比的正确。事实上,无论你穿什么马甲上街,你的行动暴露了你的本质,因为你永远无法改掉横着走的习惯。
说实话,民科不靠你们的脸色和赏赐过日子,用不着吃你们这一套。再问你们一遍:(1)牛顿的生平为什么那么细腻,而同期的中国的大家却没有这个待遇;另外,当时的英语根本不具备精确描述的功能,就连《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封面上,牛顿的名字都有两种写法(程碧波教授发现的),可想而知,混乱到了什么程度;
(2)举世公认,牛顿1667年发明了三棱镜,但利玛窦为什么能在1595年就用上了。据利玛窦的日记,还赠送了不少官员,着实让中国人开了眼界。他俩当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你告诉我谁是那只假猴王?(3)牛顿不知道无穷小,而且微积分的证明方法也错误,他凭什么能鼓捣出了连自己都不明白的微积分?(4)有人宣称牛顿在写力学定律时,定义了“质量”(“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测量值,可由密度和体积共同求出”,见鬼,密度咋来的?),但问题是今天我们发现牛顿的定义是错误的,而《墨经》和《数理格致》中的定义才是正确的,中国人抄书竟然还能把错误的抄正确?(5)在国际单位诞生之前,如果牛顿真的发明了力学公式,那他一定采用了和国际单位不同的单位,这些不同的单位是什么,以什么标准校准的,当时的官方有没有这样的机构来制定不同的标准?如果这些前置条件不具备,牛顿的力学公式就是无本之木;(6)西方宣称“万有引力”的前身是“开普勒三定律”,但很可惜,开普勒仰望天空的时间没超过一个木星周期,他是如何知道木星按椭圆轨道运行的?为了圆谎,有人又把开普勒的老师——第谷搬出来救驾,可丹麦人第谷,一生都没见过金星,他关于金星的轨道数据又从哪里来的?(7)拙文顺带指出,卫匡国测绘中国地理数据的速度至少是今天高铁速度的5倍,这样的人地球上有吗?
总之,西方人的东西你不能较真,一较真就得被迫用另一个世界的话来解释。难怪牛顿晚年去研究神学了,原来是为了为答读者问而去准备另一套语言了。
我想,所谓的“官科”面对上述问题装聋作哑,想必是还没学会“鬼话”,对吗?你没学会,不代表我们就不能问,质疑一下有什么不可以?你们口口声声的科学精神哪里去了?
对了,为了不让有些人横挑鼻子竖挑眼,我还是把利玛窦的原文也贴出来:
“我私下给他看了一只我随身携带的威尼斯三棱镜……还请他不要把这块宝石的事告诉他的主人……余爷的这名亲 信看到三棱镜折射出的各色美丽光线就在自己眼前,他大吃一惊,看得出了神……”(第118页,1595年8月,南昌)“我给他们看了我带来的一些东西。主要是一只三棱镜,因为它能映现出各种颜色,所以他们都称之为宝石,整天都有一些绅士来我们寓所,希望见识这只三棱镜……”(第175页,1595年11月于南昌)摘自《利玛窦书信集》(文铮译,2018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1、偷换概念,指鹿为马
本人自始至终没有否定过微积分、力学定律、万有引力的正确性。我们的意思是这个发明、发现的标签贴到牛顿身上疑点重重,换句话说,牛顿就不具备拥有这些成就的先决条件。
但有的人就是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我的天呢,历史民科们水平比物理民科还要差好多啊!也证明民科没读过大学。”“对,牛顿力学是伪造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也是伪造的,就连他的光电效应也是伪造的,接下来无线电、原子弹、电视、手机也是西方伪造的好不好!”“牛顿本来就是现代科学的祖师爷,不是牛顿也是那顿,现代科学源自古希腊,中国古代只注重技术不重视理论,不可能诞生现代科学。”“重要的问题是他走下神坛了,让谁上去呢?难道不学习经典物理了?可是不学习经典物理,如何学习现代物理呢?”“哦,知道了,现代物理学、数学、天文学都是中国的原创,好了吧?写文章辛苦了,为你点赞!”
瞧瞧这个劲,那得高烧多少度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有些人根本不带,汝之奈何!
那些自命不凡的人,讥讽笔者是小学水平,逻辑不严,姿势不对,但上面的那些发言,恐怕连这点水平都达不到,几乎没有什么姿势和逻辑。我想,有点逻辑总比没有强吧?
3、蒸汽机的发明真的和中国人无关吗?
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代,竟然还有人拿这样的问题做为讥笑别人的武器,那我只能说你的书是白念了。
这里不妨科普一下。
首先,郑和下西洋时,舰队就使用了蒸汽动力。因为类似现代中型航母的大船用人力和风力横扫大洋,几乎是痴人说梦。请参见朱默《1587年蒙特世界地图证明中国明朝航海舰队遍布世界各地》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