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
我的父亲常说,
“上等人从不做长久地拜访,
不欣赏朗费罗的坟墓
也不做哈佛大学的玻璃花。
要像猫那样独立——
将猎物带到隐蔽地,
嘴边挂着老鼠柔软的尾巴,如一根鞋带——
它们有时享受孤独,
会因那些令他们愉悦的话,
丧失自己的语言。
最深的情感总是在沉默中显现;
不是沉默,而是抑制。”
他也不无诚意地说,“将我的房子当作你的旅馆。”
旅馆不是居所。
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封面新闻、成都广播电视台听堂FM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 “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涓子。刚刚我们听到的是的玛丽安·摩尔的诗作《沉默》,由倪志娟翻译。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诗。
首先认识一下诗人:玛丽安•摩尔,1887年11月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柯克伍德城,她是与艾略特、庞德齐名的美国现代派诗人。1952年获得普利策诗歌奖。主要诗文集有:《观察》《何谓岁月》《然而》等。
读过玛丽安·摩尔诗歌的人,都可以找出若干不喜欢她的理由,晦涩的诗意,古怪的词语,冷漠僵硬的句子,一个接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典故,不屈不饶如同在沙漠上长途跋涉似的长诗……可是,我们也可以找出更多喜欢她的理由,她的机智与俏皮,她隐约的激情,她混杂着一丝悲悯的透彻,她特立独行的优雅,最后,是她持续一生的观望者的洒脱姿态。
在译者倪志娟看来,像《沉默》这首诗的标题一样,摩尔的诗歌有一种沉默的质地。她达成的是一种欲说还休的效果,就像一只猫嘴边的老鼠尾巴,一条线索牵扯出整个生命的真相。
为什么欲说还休呢?因为“最深的情感总是在沉默中显现”。这温情的句子带来的不是人间的花好月圆,而是另一种事实:“‘将我的房子当作你的旅馆’”。“旅馆不是居所。”原来摩尔所谓的沉默只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最深刻的距离。于是,你可以感受到一丝冷风在句子中间穿梭,或许还会惊讶地看向摩尔,看到她站在一边不置可否地微笑。
摩尔喜欢讽刺,但并不尖锐,喜欢揭示真相,却并不愤世嫉俗,她所揭示的真相与自己、与他人仿佛都没有切肤之痛,虽然那真相的确是真实的。比如这首诗中的父亲喋喋不休地教导女儿要沉默,但沉默中隐藏的最深情感与旅馆一说显然又是自相矛盾的。摩尔的语调暗含讥讽,却又带有最宽容的姿态:人与人之间,包括父女之间,本就存在着难以逾越的距离,这是人的天命。像猫那样独立则是一种积极的应对姿态,这是摩尔的选择,是她终身奉行的生存法则。
诗歌就是生活,“草堂读诗”,有温度有质感。玛丽安·摩尔的诗作《沉默》,今天就赏析到这里,感谢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