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几内亚鼋大部分分布于巴布亚岛,有证据表明最广分布于中国南部至巴布亚岛,甚至在澳大利亚和菲律宾也有发现,但近年来湄公河和湄南河流域的新几内亚鼋已经灭绝。
在巴布亚土语中,新几内亚鼋读成“sokrere”,意为“地震”,它在淡水龟鳖目中体型仅次于鼋,可以长到1米,重达120千克。原产地的新几内亚鼋不仅生存于平原河川,甚至可适应三角洲、河口等咸水环境,也正因为如此,它体内含有一种被称为“chelonitoxin”的生物毒素,这种毒素同样能在海龟体内发现,因此当地人捕食新几内亚鼋后可能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
新几内亚鼋的食谱绝大部分为鱼、虾、蟹、软体动物,偶尔也会吃一些水生植物。它的进食习惯类似鼋,采用潜伏策略,沉在河砂底部等待猎物上钩。
产卵期在9月,每次产22~45枚卵,经常和猪鼻龟(两爪鳖)共用一片沙滩,甚至在咸水鳄的巢穴中产卵,可能是为了吓跑其他掠食者,提高卵的存活率。
它的天敌是咸水鳄,但是最重要的威胁因素还是人类,当地人经常捕*它们吃肉和所产的卵以及用它们的背甲做成祭祀用的面具,有毒还吃,不知道土著怎么想的。
新几内亚鼋的一龄幼体时常会出现在国内宠物市场,冠以花背鼋、亚洲鼋等花哨的名称,有些甚至冒充鼋妄图鱼目混珠(图文无关),其与鼋最大的区别在于背部和颈部的花纹,鼋的稍大个体背部都是单色的,没有这些花纹,就算是鼋的幼体,虽然部分个体背上有虫纹,但脖子上也绝不会有纵行条纹,这是新几内亚鼋最大的特点,此外,新几内亚鼋的香肠嘴和粗脖子在幼体时非常明显,比鼋的幼体更甚。
另一方面,从每年都有同样大小的新几内亚鼋幼苗输入国内可以猜测,原产地在有批量地采卵或者养殖场繁殖。值得一提的是,新几内亚鼋的幼苗成活率很低,可能不到百分之三十,一来气候不适应,因为原产地属于热带,长途跋涉走私入境后很可能撑不过冬天,就算第一年加温,第二年第三年就会有脸盆大,不可能长期加温,二来很多人普通鳖苗都养不好,更别说习惯于大江大河水质要求极高的鼋属动物了。
北新几内亚鼋(Pelochelys signifera)又叫褐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