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夜泊枫桥满怀忧思,与“江枫”、“渔火”对坐无眠。江边秋天的枫叶和渔人生的篝火,由于其鲜红的颜色,在漆黑的夜晚中显得鲜明而突出。
与其说枫、火长夜难眠,不如说是诗人因心中的愁思而无眠。诗人因时局的动荡、国家的战乱、百姓的罹难而满怀愁思,彻夜难眠。
诗人为何无眠,传统看法是诗人科举落第,但据史料记载证明,张继此时早已成进士,并已经“受职江南”。所以张继此时无需为自身迷茫,他愁的不是自己,是国家。上述那道题目的答案,也就水落石出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中的“寒山寺”这个名称争议颇多。但是纠结于“寒山寺”的实地,对鉴赏诗歌的美,并没有过多的意义。即使钟声不来自于“寒山寺”,给诗人带来的触动效果也是一样的。
“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夜半”并非是夜过一半,而是残夜,夜将明的时分。在夜将尽的时候,从城外的一座山寺里传来了钟声。这钟声非但不是愁绪的解脱,而是使所有的愁绪都纠结达到了顶点。
这声鸣钟使得诗人刚要沉淀下来的情绪,一下子又剧烈起伏起来。而钟声过后的余音,回荡在诗人的耳朵里,更回荡在诗人的心里。那些愁绪像被重新激起的涟漪,弥漫、晕染开来。
诗人对战争的厌弃以及对自身个体无法作为的低叹,交织在一起,或许还掺杂了旅居异乡的愁思、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这些感情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才使诗人愁绪顿生。我们现在带着完整的历史记载读完整首诗,是不是和以前读的时候有了不同的感受呢?
张继此人十分低调,对其本人的记载少之又少。这首诗体现的不仅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还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反映,从诗词当中,我们能够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