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王鼎钧先生教作文系列的第二本书《作文十九问》,希望能够快速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提升作文的能力。整体而言,这本书最异于同类书籍的地方是它采用了问答体的形式进行编排,模拟出了学习者和作者的对话情境,使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仿佛在当面聆听长者的教诲。
顾名思义,《作文十九问》由初学者学习写作时会遇到的十九个问题构成。针对每一个问题,作者都举了各种详实的例子来加以解释说明。案例之丰富、贴切程度之高,令人惊叹。通读下来,这十九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大主题,分别是:文学的功用、作“好”文、作什么样的文。
文学的功用
文学有没有用?以文学为代表的整个人文科学有没有用?每年都会有无数的人参与到这个话题的讨论中。高中分科选方向、高考填报志愿的时间段,是这个话题热度最高的时期。而本书的最后一问,就是:文学究竟有什么用处?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作者认为文学很有用。
书中提到文学的第一个功用,也是受众最广的功用是提供休闲娱乐,比如各种畅销的推理小说、富有哲理的优美散文,都能让我们陶醉其中,暂时忘却世俗烦恼,获得片刻的安宁。第二个功能是传递知识,文学作品一直是各种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我们能知晓中外历史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能够借着文学这一透视镜,了解人情世态。作者在书中说:“抒情诗是作者的交心运动,长篇小说是作者指挥的人性大演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不一样,你要同中求异;人与人也有共同的规律可循,你又要异中求同。”人生短短几十年,能亲自体验和经历的人、事太少,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去领悟和体会生命历程和人性的多样化,从中汲取出养分,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见多自然识广,人的境界也会提高,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文学的第三个作用,是能够无声开发才智,培养专长,让你有谋生手段,比如成为作家、当教师等。
作“好”文
如何作“好”文,是本书的核心主题,作者以问题为纲领,在书中多次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回答或建议。这些建议于我而言是非常宝贵的,下面我根据自己对作文的认知,来梳理总结一下作“好”文的技巧。
1主旨鲜明
一篇好文章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文章的主旨是大树的根部,只有主旨鲜明才能支撑起整个大树,主旨不明确的文章就是无本之木。对于写作新手或者是应试的学生来说,写作的大方向或者主题,往往是别人提供的,我们能做,就是认真审题。因此在第四问中,作者就强调了审题的重要性,要想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符合命题人的心意,对现有材料逐字揣摩恐怕也不为过,毕竟如果主题都理解偏了,文章也就等于废了。
确定了写作的主题方向之后,就要在这个大范围内选择自己所擅长的方面进行构思了。这个重点雕琢思考的方面,就是文章主旨所在,也是写作者想要通过文章表现出的内容。首先做到立意准确,主旨鲜明,接下来才能文有中心,否则各种材料堆砌的文章只是一盘散沙,经不起推敲。
2谋篇布局
文章的结构就是大树的枝干,只有修饰得当,才能凸显美感。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多种谋篇布局,使得文章条理清晰的方法。首先,关于写文“有我”还是“无我”的问题,实际上可以简化为文章叙述方式的选择,可以选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也可以完全没有“人”在里面,比如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从写作实践的角度来说,无我的文章比较难写,对技巧要求也较高,有我文章易上手但若写出彩比较难。关于“无我”很多人会有错误的认知,认为文中无我,便不能表达自我,实在是忘记了古人常用的托物言志、咏史怀古了。
其次,作文要有起承转合、首尾呼应。有时我们在读文章时可能并没有发现文章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的衔接,这并不是说文章本身没有这种转折,而是有时这种关系隐含在文意中,读者可以品味到。通常,文章开头第一段,甚至是第一句写的内容就是“起”。“承”是起了头以后接着往下发展的内容,使“起”更充分。例如,作者举的例子,“起”的部分写听说一个美女非常漂亮,在“承”的部分是我想去旁听有这位美女的选修课,结果刚到教室外还没进去,就被人问,你也是来看xxx的吧。所以,“承”的部分没写如何漂亮,单从旁人的表现就烘托了美人的美。“转”指的是,你可以不按照惯性轨道行文,而是出其不意换个角度或方向来写,这样可以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有起伏变化。议论文的“转”,是换个角度,说另外一层意思,记叙文的“转”,多半是写事情的变化。按惯常想法,写文者前面已经充分烘托了美人的美,接下来就应该细致刻画美人的身材和五官了,谁知这位作者转而写的是美人参加选美比赛却落选的事情,这就会激起读者的疑惑,这位美人到底美不美?极大地为文章增添了可读性。“合”不是简单的总结概括,而是从内容上对整个文章进行提炼升华,或者和开头相呼应做到蛇衔其尾,使文章更上一层楼。还是美人的例子,写文者说在一次宴会上他终于见到了美人。但是他却很失落,不是因为美人不美,而是美得没有灵魂,这就拔高了文章的层次。在“合”时,如果最后语气急促,收刹不住,可以换用猜测的语气,感叹的口吻,使句子长一点,语气缓一些,让读者慢慢感受。当然,如前所述,如果文章“言外之意”已经被领会了,就不需要合了。甚至有时候,不合的文章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万事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王鼎钧先生也充分考虑到众多学渣的心声了,起承转合不是不会吗?来我给你两个模板,你写文时直接套用,这样上手写起来就容易多了。模板一:目标在望→全力以赴→出现干扰→产生结果;模板二:刺激→思考→反应。这两个模板如何运用,书中举的例子十分清楚,一看就会,在此就不再赘叙了。需要强调的是,模板中的各个环节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有所侧重,一般中间环节是需要着墨较多的地方。
火柴燃烧有起步,展开,衰落,也就是有开始,高潮,结局。写作也是一样,有因才有果,要有合乎逻辑的递进关系,环环相扣。每一根火柴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都不尽相同,每一根火柴都在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作文初学者,前期尽管可以模仿学习,但也要在模仿中创新,每一篇都要有所突破,不能千篇一律。
写作是心灵的活动,心灵十分复杂微妙,人和人尽管心同理同,作品一定不同,所以即使用同样的模板创作,生产出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3丰满充实
一棵大树,如果只有枝干,没有树叶和果实的装点,也会显得凄凉落寞。一篇文章在情节构思得当之后,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合理选用和填充素材,这样才能使文章如同大树发芽结果,具有生命力。
写文的素材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选择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使素材多而不赘、文章长而不冗。如何找这个平衡点?我们围绕写作对象,做到“思前想后,左顾右盼,说长道短”就可以了。写作对象就是文章的主旨,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都不能离开主旨的范围,所以材料有一个向心力的限制。如果只有向心力,文章也写不出花样儿来,还要有离心力的配合,这个离心力就是从“思前想后,左顾右盼,说长道短”这几个角度去扩充文章素材。我们手手握的笔,就是文章的长度,写长文章,题目多向前延伸一些,圆周大一些,素材多一些;写短文章,题目少延伸一些,圆周小一些,素材也少一些。
素材有了,接下来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这些素材更凸显文章主旨呢?具体来说,可以使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想象、联想等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形式来为文章中心服务。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比喻、典故、俗语、助词等,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路是一河晚霞,我是凌波的仙子”,书中的这个比喻着实令我惊叹,我什么时候能写出这么好的句子来呀!助词本身对文义没有多大影响,对“文气”的影响就大了。比如“可是、然而、但是”等,有它们不甚费笔墨,没有它们,却会削弱读者的感受。
4品词析字
我们无论是学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往往都从最简单的字词开始入手,老师有时还会特意强调某个字或者词用的精妙之处,这就是炼字。在汉语中同义字词甚多,有时候即使意思相同,使用的场景还是有细微差别的。所以,有可能的话,写文者要尽量扩充自己的词汇量,保持对文字的敏感性,遣词用字时好好斟酌,才能在细微处体现文章的质感。
“心情坏透了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有时候简直以为云是天上的垃圾,湖是大地的疮疤。”书中的这句话,垃圾和疮疤两个词用得非常贴切,符合前面心情糟糕时的场景设定。词汇量丰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我们需要反复提及一个事物时,可以变换使用不同的词语来进行指代,避免同一个词的反复出现,影响阅读体验。文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多看多练,才能逐渐领悟字词的精妙之处。
5多读诗文
作者认为诗有助于发散想象力,也有助于写文者更加深刻体会用字的精妙之处,因此读诗对写作很有帮助。在书中,作者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晚上要写信,先读几首诗再写,说不定你写出来的信就会多些情味。如果你早上要办公文,先读几首诗再办,说不定你办出来的公文特别流畅自然。
读诗,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平复心静。心只有一颗,但有时候这颗心会乱、会死、会浮。心乱就对文学不忠实,自己敷衍自己,文章写不出,或者写得很潦草;心死就丧失了写作所必需的那种敏感,文章写不出,或者写得很勉强;心浮就进不到人生和自然里头去,也就不能从人生和自然里出来,写出来的文章很庸俗。写文,要有一颗平静的“文心”,而读诗有助于你找到它。
6议论文
上述说的写好文的四点技巧,可以适用于所有文体。但或许,作者觉得议论文对初学者来说比较难,因此在书中还有针对如何写好议论文设置的专门问答。
议论文写作,首先要学会下定义,定义明了之后才能展开论述。一般议论文可以通过三段论式的方式来下定义,如关于战争的定义,可以这样进行:什么是战争?战争是什么,xxx是战争吗?这样逐层推进的下定义的方式,更能让人信服。“下定义”可以理解为,给抽象的名词以具体的解释,降低原始概念的抽象层次,让名词更加通俗易懂。
其次,是展开推论。推论的本质是建立主张,为论点服务。作者在推论时特别强调要避免单线推论,避免一条路走到黑,把一个论点推到极致,因为这往往会适得其反地出现漏洞,使自身主题崩溃。议论文有破有立,破是推翻别人的主张,立是建立自己的主张。用单线推论来“立”,不大管用,用这个方法来“破”,倒是很有威力!单线推论也可以用来审查我方立论的严谨性,看看有无别人可以用来攻击自己的漏洞。
赞成→反对→调和,是写议论文比较好用的模板。这个公式和教师以及公务员面试考试中的结构化问题的答题套路几乎一致,可见结构化答题的本质就是有理有据阐发你的观点。另外,这种论辩模式在辩论赛中也可以使用。书中针对这个模板,举了“读书的甘和苦”这个例子加以说明。书中先说了读书之甘,再说读书之苦,调和时的综述是:“读书的滋味是乐中有苦,苦中有乐;再进一步说,读书可以得到快乐,但是往往要先通过痛苦,也唯有真正享受了读书之乐的人,才配谈读书之苦。”
写什么类型的文
对写文者来说,最常见的两类文章,应该是“想写”的和“不想写”的。写你想写的文章,文思汹涌,笔不停挥,手累,脑不累;写你不想写的文章,搜索枯肠,榨干思路,脑累,手不累。这两类文章,大致可以对应为古人说的“传世”文章和“酬世”文章,传世之文通常是你爱写的,在不计较任何功名利禄的情况下,写出的肺腑之言,所以文章质量较高,可以流传后世。酬世之文,可以说是为了应付这个社会、工作而作,多少带有勉强的意味,因此普遍质量偏低,能流传后世的较少。人毕竟是社会化的动物,是不能完全与世隔绝的,所以酬世未必有错。有时,作家的个人理想符合社会潮流趋势,生产的作品就可以在酬世和传世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任何一个写文人,总会碰到自己爱写和不爱写的东西,如果爱就恣意写,如果不爱就尽力写。为升学而作文,是一条路;为个人表情达意而写作,是一条路;为了做大作家,又是一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道路是有交集的。抒情是“自了”,议论是度人;抒情要文情并茂,文尽情未了,议论要理直气壮,理不直气也要壮,理屈而气不穷;抒情近乎王道,议论近乎霸道。文章也是可以夹叙夹议的,可以容情又说理。所以,写什么样的文章不重要,尽力而为,对得起文字就好。
光说不练假把式,学游泳也总得下水,目前最要紧的是要独自坐下来写写写,从人生取材,纳入文学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作者强调:“写作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夸夸其谈误写作,知而不行误写作,食而不化也误写作。”希望每一个有志于写文的人,都能通过学习到达创作阶段,通过顽强的心志走远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