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吴刚
在单位的日子,总是一种忙的状态,温暖时光,惊艳岁月,不经意的,忙就像季节的花香沁人心脾,穿梭在身体的各个细胞,游走在各个毛孔。不闲度时光是简单的流光溢彩,当暮春的清歌音色婉转,宛若一缕暖阳,洒落心头,是淡淡地安逸,深深地充实。或许在忙碌中,抬眸一瞥,时间就定格成了永远,文字开始颤抖,思绪开始翻飞,颤动的双手,敲打着键盘,在明天是不是一如既往将“忙”进行到底?!今天休息,撰写此篇文章畅谈我对忙碌不停地工作的感受,以飨读者。
——题记
自从从部队转业到公安工作后,总是忙个不停,有时到电脑前工作,从早晨8时30分开始忙到了晚上6时30分才离开;有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每每遇到节假日更忙,耽误了好多朋友应酬……记不得有多少次加班,尽管很忙,只要把心态放平和,也很高兴的。特别是按时完成工作,满意感、获得感,尤其是幸福感就油然而生。这是因为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在我的认真努力下得到圆满完成,会不自觉地萌生出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感也就是快感。记得一次接到一项大的工作任务,三个工作日,除了中午吃饭时间外,早上班晚下班,在办公桌电脑前,未挪个窝,确实感觉好辛苦。但是当工作任务大功告成时,我又感到好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有很多个含义,有很多条注释,幸福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
近段时间,对幸福一词,我有了新的感悟:我认为,幸福只是生命的一种感受,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所以我才觉得,其实,人活在世上,忙碌也是一种幸福。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说:“要保持忙碌,它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药。”
很多的病痛,很多的苦恼,很多的忧愁,很多的胡思乱想,很多的无事生非都是闲出来的。所以经常会听人说,闲人愁多,懒人病多。
人不能闲,不能懒,一闲一懒所有的毛病都出来了,活着,就应该找点事情做,真正快活的人,大多都是那些“忙人”。
忙碌的工作,有时可以忘记烦恼忧愁。忙碌的人没有时间做不该做的事,没有时间想不该想的事。忙,是治愈世间一切心病的良药;是人生最好的保养剂。是恢复青春活力的保障,是健康快乐的基石。
我国新闻漫画的泰斗方成老先生享年100岁,在晚年仍坚持创作,思路非常敏捷。
很多人问他养生之道,老先生作了一首诗回答大家:生活一向很平常,骑车书画写文章。养生就靠一个字——忙!
近现代中国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大师一生笔耕不辍,在70岁时仍然坚持每天作画。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活到90岁时仍然忙碌在田间,他说杂交水稻让他没时间变老。
在三年疫情中挺身而出的钟南山院士,80岁仍然坚持运动,总是精神矍铄、逻辑思维清晰,说话铿锵有力……
网红带货主播女王,薇娅曾经以90亿元身价入选新财富500人榜单,其造富能力可见一斑。.薇娅的成功,被许多人看作一场销售奇迹。其实,并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她忙碌拼命的结果。她说她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常常是忙到凌晨三点还没回家,清晨五点已在路上。她虽辛苦却感到充实而快乐。
当今文坛上,有一个熟悉而响亮的名字严歌岑,62岁的她,坚持每天写作6小时,每隔一天就游泳1000米,她的举止和思维都灵敏,她说只要一天不写作,两天不游泳就焦虑,浑身都不舒服。
忙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升华,忙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诠释。人只有忙起来,才不会给烦恼留下缝隙;学会在忙碌中丰富自己,人生才有意义。
闲中生忙,谛就更多创造。当生活的节奏突然变慢,身体闲了下来,此时,“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
牛顿是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高等数学的奠基人,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经典力学的开创者。当瘟疫蔓延欧洲,牛顿来到乡下小镇暂得生活之闲,而他的思考却从未停止,万有引力定律等伟大发现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梭罗是美国作家和哲学家,哈佛大学毕业生。当他远离工业时代的繁忙而来到瓦尔登湖,欣赏一湖繁星的绚烂,于闲适中完成了巨著《瓦尔登湖》;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余秋雨以擅写历史文化散文著称,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后广受欢迎。当国家不安定时,余秋雨来到书阁安坐,数年埋首典籍,得古典文化之熏陶,创作出更多妙手文章。故而闲中生忙,往往会为社会带来更大的创造乃至进步。于悠闲中将心灵平静,头脑的繁忙便会缔就更多创造。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我们越忙越能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诚然,在当今这个充满活力高速向前的社会,与其舒适地“闲下来”,不如加油“忙起来”。
忙起来,创造生活的价值。“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个体层面,忙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清华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马冬晗,将早上六点到凌晨一点的学习计划细致到分钟;乡村医生贺星龙,十八年出诊17万次,摩托里程可绕地球近十圈;县委*廖俊波,把工地、车厢当办公室,恨不得把所有时间投入基层……无论是以梦为马、奋力疾行,还是医者仁心、执政为民,只要时刻充满干劲,有的放矢,忙碌就不会付之东流,生活亦会愈加充实多彩。
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沈丛文在书中写道:“忙碌是一种心情,忙碌也是一种无法抗拒的使命,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我们一生的过程,都是让自己完美的过程。”
忙碌,是对生活中不愉快的一种修复,也是让生命得以绽放的催化剂。
很喜欢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的一句话:“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忙碌的生活虽辛苦,可它却是充实的、发光的,让我们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成长。
为生活忙碌的人,始终会把生活过得很好,也能够让自己活得有底气。
也许是最近真的很忙很忙!每天回到住的地方就感觉自己就剩下半条命!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总感觉每天都像在打仗。
真的很想自己能像孙悟空那样,有许多分身,那样就能很轻松地将每一件事都能做到最好。
其实在人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心情的天空总会有阴云密布的日子,而忙忙碌碌的工作常让人无暇顾及这些,烦恼也就随着时间匆匆流逝。
事过境迁,会发现那些所谓的烦闷忧愁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心情也就随之开朗。
我现在喜欢忙碌的生活,但不主张无休止的工作。忙碌的生活让人感到充实,忙碌的时光虽然匆匆,但不虚度。
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对“忙碌”总是会诸多抱怨,学生抱怨有写不完的作业,员工抱怨有做不完的工作,很多公职人员总是面临着“案牍劳形”。在这样的抱怨声中,时光被蹉跎了,幸福感也降低了。然而看现实,我们知道现在的人很多在“瞎忙、乱忙”中度过了。什么计划也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今天做这些,明天做那些。到头来一身疲惫却什么都没做好。
如何做到忙时有序呢?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学会区分任务的优先级,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游刃有余。此外,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积极的心态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能够让我们在忙碌中保持最佳的状态。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无论你有多忙,事情也要一件件去做,分清主次,不急不缓,根据自己的能力与节奏,走好每一步。
忙而有序,繁而不乱,不过分攀比,也不刻意追逐,专注于心,笃定前行,美好一定会不期而至。
《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往事成蹉跎。如果只是一顿瞎忙这样的方式肯定是不对的。要珍惜时间,因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成。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正确的地方,人生就会做更多的有用功,多一些时间学习,要能够戒掉互联网的“瘾”,不做低头族。同时要更懂得规划自己的时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做好时间的规划,严格按照时间表走,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我们在忙碌中会变得更有秩序。
无论今后的日子怎样,我仍会选择一种忙碌的方式生活,因为,我们的努力有大家的认可,再忙也是幸福的。
忙碌是充实的,忙碌也是一种幸福,简简单单的幸福,平平淡淡的幸福。
我喜欢忙,因为我们的忙碌,从大的方面讲是为人民服务,从小的方面说,也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
忙碌,也是一种幸福!我一定倍加珍惜……
作者感言:人生要做勤劳的蜜蜂据有关部门统计:蜜蜂作为群居的社会性生物,大约有两万只以上的家庭成员,然而,这么多的蜜蜂并非都是采蜜蜂。采集花蜜的工作全部是由蜜蜂家族中的工蜂完成的,工蜂在经过21天羽化成蜂之后,7日龄以上的工蜂会分配外出采蜜的工作。
蜜蜂一天大约能飞160公里,一次出巢15次左右,将采集的花蜜存在蜜囊中,一只蜜蜂一天可采花蜜0.27克,蜜蜂大采蜜期间因为比较劳累寿命只有30至40天,而能飞出去采蜜的时间为20天左右,一只蜜蜂一生大约要消耗蜂蜜2克以上,实际每只蜜蜂一生能为人们提供3克左右蜂蜜。
然而每只蜜蜂都有自己的生命能量,在春夏两季百花盛开的季节,也是蜜蜂最为忙碌的日子,工作劳动强度越大,蜜蜂的生命就会越快结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如一条奔流向前的河流,马不停蹄,而在这样的时间隧道里,每个人必须忙碌起来,这样才能追赶时间的节奏,才能踏住时代的节拍,否则会让我们被时代所淘汰。其实,忙并不是什么坏事,尤其在当下这样的社会中,能够像一只勤劳的蜜蜂一样,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忙碌本来就是我们人生的基调。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要乐于做一只生活中的蜜蜂,忙得起来去觅得鲜花,采的花粉,最后才能酿成甜美的人生之蜜。
☆ 作者简介:吴刚,曾用名吴绪承,湖北监利人,研究生学历,自由撰稿人。曾任海军航空兵某师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海军航空兵某高炮团代政委、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后勤部正团职政治处主任等职,海军上校军衔;现为公安二级高级警长,三级警监警衔。闲暇时喜欢写一些通讯,散文,诗歌,随感;数10年来,有3000余篇作品散见于军内外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及微信公众号,其中有百余篇荣获军内外新闻奖、优秀征文奖。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