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戾气重的前世今生,佛说太狂妄的因果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05 14:48:45

心中有戾气,发出去,伤害人际关系;憋回去,憋出内伤。戾气从哪来,又该到哪去?

佛说戾气重的前世今生,佛说太狂妄的因果(1)

曾经有一个读者私信问我一个比较"空泛"的问题。她说:我总是感觉自己内心的戾气很重,我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一遇到一些人和事,我还是会升腾起这种戾气,并且压抑这种负面情绪的时候很痛苦,我想问问,我该怎么改变内心的这种状态,真正的放下呢?

在心理咨询的时候,我们并不会在空泛的理论框架内探讨一个现象,而是要通过来访者的感受,贴近具体的事件,从ta具体且细致的感觉、行为入手,由面到点,再由点及面,一点点接近真相。但是我想她的这个问题又很有代表性,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的困惑,所以在今天尝试解释一下。

事实上,很多人都说要"放下",但是一遇到事还是放不下,从佛家的角度,"放下"本质上是开悟,当一个人开悟的时候,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内心豁达澄清,很多曾经纠缠自己的问题忽然变得都不是问题了,这是很多"内求者"的曾经体会过的来自精神层面的愉悦和轻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所谓的放下,其实是明白了困扰我们的东西它是从哪来的?知道了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建立新的反应模式应对困扰,同时,也就知道了以后我们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所谓"知则明",当"潜意识的东西被呈现,成为意识层面的内容"时,很多困扰也就不药自医了。其实仔细想想,两者有相通之处。

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但是却还是做不到呢?答案在于那些"道理"还停留在比较浅层的意识层面,并未进入到潜意识,也就是说,其实你所谓的"懂"还是没有真正修通的懂,并不算真的懂。另外,改变一个人固有的认知模式、情绪模式、行为反应模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反复的觉察、自省,需要刻意的尝试、纠正,也需要不断的给自己正向的强化,才能一点一点的摒弃固有模式,创建新的模式。

改变自己真的是一个不太容易的过程。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进行一些探讨:戾气从何而来?我们如何消除内心的戾气?

佛说戾气重的前世今生,佛说太狂妄的因果(2)

1. 所谓"戾气",其实就是"攻击性"

戾气,是暴戾之气的意思。即一种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如果换成心理学的语言,我会称之为"攻击性"。

攻击性是人的天性,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活着,最基本的的内驱力就是力比多和攻击性,所以,人有攻击性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会带给我们自己和他人影响和伤害,也会损害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觉察到自己戾气较重,就想要压制它的原因。

心理学的不同流派对攻击性有不同的解释

① 精神分析流派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精神分析认为攻击性是人的基本内驱力,精神分析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本能",即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但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这种自毁的冲动,就会无意识的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新精神分析的理论倾向于认为攻击性产生于挫折,也就是当一个人在达成自己目标的行为受阻的时候,就会产生攻击行为。一个处在巨大的挫折体验中的人,有可能出现比较持久的攻击行为。当然,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对自己的攻击性很难觉察,它们是隐藏在潜意识中的,但是却会透过潜意识来支配我们的行为。

精神分析一般会从人的早年和父母的经历中寻找现在的行为反应模式,如果在早年,家庭环境经常让孩子体验到挫折感,对孩子自主探索总是有不同类型的控制、打扰、干涉,那么这个孩子内心的攻击性就可能比较大。生活中遭遇的人或事总是不能如他所愿,总是能唤醒他

Ta潜意识里的挫折感,这个时候ta就容易产生比较激烈的负面情绪,也就是戾气。

② 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他们不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攻击性。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长大,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善良、乐观的人。而当某些因素妨碍了这种自然的成长过程,就会出现问题。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当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会富于攻击性如果儿童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就有可能在遭遇挫折时对别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虽然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在"先天性"这部分的观点不同,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出,它们都比较强调早年家庭影响带给一个人人格方面的影响,他们也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挫折感"

③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是"习得性"动物,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习得的。所以,像学会其他行为一样,人的攻击行为也是学习来的。同时,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接受了某种行为的强化影响

比如一个孩子在游戏时称王称霸,他会发现打架很有好处,他们可以先诉诸武力,然后就可以获得"特权",想玩什么玩什么,因为别的孩子会害怕他们。

而解释行为的关键在于,得到好处(被强化)的行为就会得到重复。于是,他们在游戏时称王称霸的行为就会持续出现,并泛化到其他场合,如果这种攻击性行为不断的得到好处而非惩罚,他们长大后就会变成攻击性很强的成年人。

除此之外,人的习得性还表现在模仿同伴上。比如儿童看到攻击别人会带来好处,ta就也会学习这种行为模式。

④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探索的焦点是"富有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讲过ABC理论,我们对一件事(一个人)做出的反应,关键取决于我们怎么"解读"这件事(这个人),也就是我们的信息是怎么样加工的?

环境中的一些特殊情节,比如说对打斗的想象,往往会引发攻击性的思维和情绪。当强烈的攻击性思维产生时,人们往往把所处的情境解释为"威胁情境",并对威胁者产生攻击性,甚至做出攻击性行为。

⑤ 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

这两个流派更多的倾向于一个人先天的因素,比如特质流派更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例如一些研究者曾经测量了8岁儿童的攻击特质,当参加研究的小学生长到30岁的成人时,研究者对他们再次进行访谈,他们会发现,那些在小学时被确定为攻击性强的人,成年后也变成了爱攻击的成人。

而生物学流派也对攻击行为的稳定性比较感兴趣,他们会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有些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加之其教养环境的影响,他们长大后就成为了爱攻击的成人。

当然,从进化论的角度也可以对攻击性进行解释,比如男性比女性的攻击性强可以解释为男性天生具有控制竞争对手的需要。

⑥ 综合结论

以上是几种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对"攻击性"做出的解释,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攻击性产生的原因,这几种解释并不矛盾,只是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攻击性是相对稳定的,它反映了某种攻击性的特质(特质理论),但是人们也可能把某些模糊不清的事件解释为威胁事件(认知理论),因为过去他们就曾经这样被人攻击过(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而爱攻击的人可能生而具有以攻击方式对待威胁的倾向(生物学流派),但是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不经常受挫的环境里(精神分析流派),或者生活在一个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的家庭里(人本主义学派),他们将会克服自己的攻击倾向

有了这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我们也就知道了自己身上的戾气来自哪里。在这里,我们更倾向于探讨早年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出于长期的无意识的心理不满足状态、长期出于潜意识水平的压抑/受挫状态,以及家庭成员的人际交往模式(家长的示范作用)….

所以,觉得自己身上戾气较重的人,可以尝试从以上这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觉察。

佛说戾气重的前世今生,佛说太狂妄的因果(3)

2. 觉察即疗愈

知道了自己的"伤"的来龙去脉,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等于知道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对于任何改变,都要从觉察开始

井底之蛙从来不会认为自己看到的天空太小,同样,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或者需要修正,那ta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改变。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原则是"助人自助",也就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找到自己的潜质,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完成个人成长。

所以,觉察即疗愈。觉察的过程,就是将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当这些无名之火被觉察,我们也就有了探索它、解决它的可能

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心理。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作为我们觉察自己的场所。我们所说的觉察,就是抓住那些平时稍纵即逝的心理变化,把它们呈现在"桌面"(意识层面)上仔细观察

比如说今天我骑着车子走在路上,忽然从旁边冲出来一个人,吓了我一大跳,差点摔倒。于是我怒火冲天,恨不得上去踹他两脚才解气。这样的一个场景下,"恨不得上去踹他两脚才解气"是我的自动化反应,也就是我一贯的、熟悉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模式。这种戾气和冲动,在事件发生的当下,会很快的涌现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抓住自己的这股戾气,在事后进行觉察。

我们可以仔细体会一下自己当时的感受:愤怒、恼火、惊吓…..然后再顺着这些感受体察一下在当时,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对方的什么行为让我们产生了那些情绪?而我们的自动化思维——"恨不得踹死他"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和感受产生的?

这,就是觉察。

如果这样一件事发生了,不管我们当时就骂了对方一顿发泄怒火,还是强行压制了,这件事过去就让它过去了,之后没有任何觉察和反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我们就有能还是会说:我身上戾气很重,自己也知道不好,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改。

再说一遍:一切的改变,先从觉察开始。觉察自己,觉察环境,觉察他人….觉察是一种能力,而觉察本身,也是一种疗愈。

佛说戾气重的前世今生,佛说太狂妄的因果(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