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家庭教育,本质都是爱的教育。
而不分青红皂白的打骂永远都是与此背道而驰的。
——虎妈
作者 | 妈小咪
来源 | 男孩派(洞见旗下账号)
挨打的孩子,就真的记错吗?
昨天在闺蜜群聊天,小楠一通吐糟:
“放假以来,我和老公各揍了儿子3次,总算打成平手。”
另一个闺蜜薇薇看热闹不嫌弃事大的说:“孩子就得打,打了他才怕,不打不听话。”
小楠发来苦脸:“你跟我老公才是一家的吧,这也是他的教育观。”
事实上,孩子淘气起来,真的一点不像孩子,每天让家长崩溃10086次。
别说“打”了,塞回肚子,返厂重造的心都有。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曾说过一段话:
“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
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那么,什么样的惩罚,才能达到让孩子“不敢”、“怕”的效果呢?
知乎上的高赞回答是“打”。
对一个涉世未深,对道理一知半解,对人性一片空白的孩子而言,唯有让他们的身体感受到钻心的痛,才会让他们的身体对某些事产生“不能干”、“不敢干”的记忆。
不可否认,人这一生,的确需要对生命和规则,有敬畏之心,但绝不是“不敢”和“怕”。
而是内心对生命和规则的信任,并愿意为之做出让步和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