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个朋友小A,她总抱怨孩子淘气,喜欢挤眉弄眼、扮鬼脸,为这事儿平时没少数落孩子。
没想到,最近幼儿园老师竟然提醒她带孩子去看看医生,说孩子很有可能不是淘气,而是得了“抽动症”!
想到自家孩子也很顽皮,小编不由得紧张了起来。一查资料才发现,“抽动症”竟然已经如此普遍!
今天我们就请赵文君医生(@儿科医生考拉),给大家讲讲“抽动症”这个话题。
今天聊点啥
1、抽动症是怎么回事?
2、哪些孩子容易得抽动症?
3、孩子有哪些表现可能是抽动症?
4、担心孩子抽动症,去什么科室就诊?
5、万一确诊,怎么办?
6、抽动症可治愈吗?如何预防?
01小儿“抽动症”比想象中更常见当孩子频繁出现摇头、耸肩、眨眼睛、挤眉弄眼等怪象时,大部分家长可能认为是孩子太过调皮、有坏毛病,会阻止孩子做这些动作,甚至训斥孩子。
实际上,这些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儿抽动症。
医学上称为抽动障碍(tic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
近年来,抽动障碍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正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严重慢性疾病之一。
一项研究显示,高达20%的儿童出现过短暂性抽动障碍,也就是——
每5个孩子,就有1个中招!
由于症状轻微且持续时间不长,常被家长忽视,因此实际患病率可能更高!
抽动障碍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和心理健康,比如严重的运动抽动可能会导致颈部肌病,颈椎间盘突出,甚至骨折,即使只是轻度抽动,也会让患儿心理负担大,常担心自己抽动症状会被嘲笑,因而自卑、孤僻,从而引发其他情绪及行为障碍,对于其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生活也会有不小的影响。
02这几类孩子易得“抽动症”抽动障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就目前研究结果显示,与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免疫病理损害等),精神心理因素(家庭氛围、教育方式)等相关。
一般起病年龄为2-21岁,以5-10岁最多见,其中10-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1。
以下几类孩子,容易得“抽动症”:
01有家族遗传史的儿童
抽动症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如果一个家庭中有抽动症的患者,则后代发生抽动症的机会要比没有者明显增高。
02有围产期损伤的儿童
如果儿童在母亲孕期经历过一些损伤,比如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热、难产、产时窒息、剖腹产等,都可导致发病几率增大。并且母亲在孕前或者孕期抽烟可以增加抽动症的严重程度。
03受到了感染的儿童
儿童容易出现扁桃体炎、腮腺炎、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水痘等感染性疾病,其它的严重的疾病还包括了各型脑炎、肝炎等,在临床当中发现,儿童受到了链球菌感染可能导致严重抽动症突然起病。
04有精神压力的儿童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惊吓,长期焦虑不安、忧伤,学习负担过重的儿童,都可导致抽动症发作。
05处于不和谐家庭气氛的儿童
有些儿童的家庭氛围不好,在临床当中也是抽动症的高发儿童,父母关系紧张,离异,家长在平时总是训斥或打骂孩子、管教过严等。
06服某些药的儿童
如果在平时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或中枢兴奋剂的儿童,同样也是高发群体。
07脑部受损的儿童
儿童本身患有癫痫,脑外伤等症状疾病,或各种原因所致轻微脑功能障碍等,也可发生抽动症。
03孩子有这些情况可能是“抽动症”抽动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运动性抽动: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为主,如突然发生快速的肌肉抽动,包括面部抽动、眨眼、耸肩、扭脖子等;
2、发声性抽动: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出怪声,如鼻子或喉咙不自主发出嗯、哼,甚至咳嗽样、清嗓样声音;
3、感觉性抽动:部分较大的儿童可能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如颈部不适,需要扭动脖子,或者眼睛特别痒,需要用力眨眼,等等,感觉性抽动往往伴发在发声性抽动或运动性抽动里。
04担心孩子“抽动症”怎么办?很多家长看到上面那几个临床症状时,可能会忍不住对号入座,而且会担心自己是不是把抽动症误当作其他疾病。
的确,由于症状五花八门,较多抽动症在明确诊断之前可能会辗转其他科室。
比如孩子出现频繁眨眼睛,可能在眼科就诊,误会为结膜炎;出现吸鼻子、哼鼻子或清嗓子会在耳鼻喉科,误认为鼻炎、咽喉炎;有些患儿出现不自主扭脖子,会去骨科做治疗。
那么这里告诉大家,先不必过度反应,不是说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就一定是“抽动症”,只有当孩子出现上述的重复、频繁动作,同时在相应专科经过治疗,仍然达不到好的疗效,而且症状反复,我们才需要警惕。
如果怀疑孩子可能是“抽动症”,那么可以带孩子去以下科室中的一个就诊:小儿神经科、儿童心理科、儿童精神科、发育行为科,如果医院分类没那么详细,可在儿科就诊。
医生会详细询问孩子的既往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精神检查等;可选择的辅助检查包括脑电图、神经影像、心理测验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这些情况最终对孩子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