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童话简短的,什么是童话它有什么特点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08 08:29:43

浙江宣传 之江轩

“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2005年,一曲《童话》唱遍大街小巷。当年听歌的少年,如今多已成家立业、养儿育女。

有人感慨,“人到中年,挺怕突然读懂童话”;有人不知所措,给孩子讲起那些耳熟能详的童话时,面对孩子脱口而出的“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该如何回应?儿童还应该相信童话吗?或者说童话在当下的意义是什么?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这些问题值得大小朋友们一起探讨。

什么是童话简短的,什么是童话它有什么特点(1)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不少人可能会问,童话与神话、传说有啥区别?

神话是远古文明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往往涉及神灵、英雄和自然现象,有着更多宗教和文化意义。民间传说则更贴近历史,往往基于某个真实的事件或人物原型。童话比传说更奇幻,比神话更现实,常被归入儿童文学范畴,对儿童有教益作用。比如,很早就开始在欧洲流传的《小红帽》这一故事,就告诫孩子不要轻信他人。

对中国而言,童话是舶来品,但因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并经过数代人努力,很快在中国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新中国成立以来,《小猫钓鱼》《小蝌蚪找妈妈》等童话故事广为传诵。改革开放后,曹文轩、郑渊洁等作家创作了大量深受欢迎的童话故事,承载着一代人的儿时记忆。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善良一定会有回报,这些最朴素的道理经由童话故事被教导传承。可以说,童话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寓教于乐,帮助孩子明辨是非。阅读童话时,正是儿童建立认知的关键时期。从童话中读懂什么,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未来看待世界的方式。《小鲤鱼跳龙门》教导孩子们勤奋与坚持;《雪孩子》中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化身为云朵,教会孩子乐于助人和勇敢无畏......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童话,孩子们在愉悦的体验中铺下了生命美好的原初底色。

天马行空,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思维方式以直觉和象征为主。童话的奇幻场景和超自然元素,正好契合这种思维特点,让儿童得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绿野仙踪》中多萝西与没有大脑的稻草人、没有心的铁皮人和胆小如鼠的狮子,一起寻找回家的路;《神笔马良》中“神笔”可以把画变成真实的物品……这些不设边际的奇妙构思,恰恰能带动儿童在童话世界里自由穿梭,从而激发、释放孩子们的想象力。

守护美好,保留内心的一份纯真。童话是虚拟的,但是童话里的“真”不容忽视。动画大师宫崎骏说:“岁月永远年轻,我们慢慢老去。你会发现,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小王子》至今仍是很多人的“枕边书”,哪吒系列电影成为“全家欢”的选择……当曾经看童话的孩子长大,依旧愿意再走进童话、重温童话,希望的是洗去一身风沙,仍能找到简单的快乐和美好,穿上抵御人生现实的铠甲。

什么是童话简短的,什么是童话它有什么特点(2)

浦江人洪汛涛创作的《神笔马良》是家喻户晓的童话 图源:“金华旅游”微信公众号

网上有不少人拍视频说,带着孩子一起读童话,反被孩子教育这都不是真的。比起80后、90后,为什么现在的儿童更早地失去对童话的相信?

互联网信息爆炸,填补了童话里的“留白”。有研究将2010年之后出生的这代人称作“α世代”——无限可能的一代。与“Z世代”相比,“α世代”从出生到成长都处在数字世界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小小孩童手捧智能手机、平板当“玩具”,甚至不少儿童还成了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的“资深用户”。过早通过“四通八达”的互联网接触到现实世界,童话中的幻想世界则显得愈发没有说服力。比如,当孩子们知道了手机下单,漂亮衣服就能送上门,也就不会相信仙女的魔法棒了。

科学教育普及,压缩了童话的存在空间。“α世代”的家长大多都受过高等教育,往往倾向于给孩子提供更加现实、能迅速见效的教育内容,强调理性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科普读物、编程、乐高等成为家庭教育的“座上客”。这种选择偏好的改变,使得儿童很小就懂得用逻辑、证据来判断是非对错,倾向于理性分析、合理质疑童话中非科学的部分。然而童话之所以动人,恰恰在于它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如果一味以“真实”“科学”来衡量,就难以领会童话背后的意境和想象,儿童也就很难相信童话了。

相比现代娱乐形式,童话创作尚需发力。电子游戏、动画片、电影等有时也包含幻想元素,但往往追求更高的真实性和逻辑一致性。不少传统童话故事显得简单且年代久远,而不少新的童话作品质量不够高,缺乏引人入胜的魅力。

什么是童话简短的,什么是童话它有什么特点(3)

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图源:“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社会始终需要蕴养人性中的真善美。童话之用,是无用之用,展现永恒闪亮的人类之心。孩子还相信童话吗?需要我们从三个层面共同回答好。

家庭教育多些“留白”。纯真、好奇心和想象力,是生命珍贵的礼物。科学思维固然重要,人文价值也需要浸润引导。家庭教育应少一点“功利主义”,注重理性与感性共育。老师、家长在讲童话故事时,无需过早将成人世界的逻辑传递给孩子。适当“留白”,让他们自由徜徉在万物有灵且美的空间。有一天,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发现童话的真相,再选择要不要继续相信。

不断创新让童话“焕新”。面对儿童不再那么相信童话的现实,需要的不是叹息,而是行动。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先驱者”的任溶溶老先生,近百岁高龄之际仍笔耕不辍,与时俱进创造出许多佳作。在浙中小城武义,涌现出汤汤等一批童话作家,他们多为小学老师,执笔写作是希望给孩子们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无意间也带动“童话武义”的打造。当代童话应贴近生活、走近儿童,尊重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审美特点,创作更多可读好读又耐读的作品。同时,融入多元文化视角,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跨文艺表达,让阅读体验更为沉浸美好,推动“童话森林”开枝散叶、郁郁葱葱。

童话滋养童年也滋养一生。“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恰恰因其天真想象,童话对文化传承和人生修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纳尼亚传奇》的作者说,总有一天你会成熟到重新阅读童话。其实,我们更应该超越“孩子还相信童话吗”的疑惑,自问一句“我还相信童话吗”。相信童话,不只是相信那些奇幻的想象,更是相信“这个世界总有美好存在,而我也值得那些美好”。看到并发掘童话的底层价值,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力量,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最终真诚地过这一生。

“你要相信,相信我们会像童话故事里,幸福和快乐是结局”。或许我们无法选择这个世界的样子,但可以选择相信“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相信“相信的力量”,并一起努力让“幸福和快乐是结局”。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