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讥刺;谴责)
《左传·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讥刺他没有尽教诲之责。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刺、谴责。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本义之外,“讥”字还有两个用法:
(1)进谏;规劝。《广雅·释诂四》:“讥,谏也。”《楚辞·天问》:“迁藏就歧何能依?殷有惑妇何所讥?”王逸注:“讥,谏也。”祖先携宝迁居岐山,如何能使百姓前来依傍?殷纣已受妲己迷惑,劝谏之言又有何用?
(2)稽查;盘问。《广雅·释诂二》:“讥,问也。”《孟子·公孙丑上》:“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在关卡上,仅是查问而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们都会很高兴,从而愿意取道于这样的国家。
讥的小篆写法如图:
(讥的小篆写法)
3、誣(诬)。读w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诬,加也。从言,巫声。”形声字。本义是说话虚妄不实。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加与诬皆兼毁誉,言之毁誉不以实皆曰诬也。”所谓加,就是把没有的东西添上去。《说文解字》:“加,语相增加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诬》:“盖巫之为术,假託鬼神,妄言祸福,故诬字从巫从言,训为加言,引申其义则为欺,为诬罔不信也。”
(诬告)
《墨子·非儒下》:“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将守宗庙。故重之,应之曰:‘此诬言也。’”儒家的人迎娶妻子,妻子要供奉祭祀,儿子要守宗庙,所以敬重他们。答道:“这是谎话!”《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小哥儿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学渊深,真不诬也。”
“诬”字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
(1)欺骗。《广雅·释诂二》:“诬,欺也。”《孟子·滕文公下》:“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就是要用邪说欺骗百姓、阻止仁义的施行。
(2)污蔑;毁谤。慧琳《一切经音义》引《考声切韵》:“诬,加谤也。”《左传·哀公六年》:“遂诬鲍子曰……”于是就污蔑鲍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