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族祖传一句谚语,就叫做“身在曹营心在汉”,旅居洛杉矶自称流浪汉,特别怀念四季分明的千年古都,用朝思暮想、念念不忘、永烙于心来形容,准确无误,一点不夸张。
一听到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胜素演唱的《梦北京》:“云海迢迢月儿明,几回甜甜梦北京,卢沟晓月美,琼岛春荫浓,居庸正叠翠,西山霜叶红…”
我脑海中即刻闪现香山枫叶红了的画面,勾起对中华第一城的甜美回忆。
香山在北京的西北部,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每年秋天,香山的枫叶都会逐渐变红,给整个山区增添了一片浓郁的红色。
成千上万的游人便蜂拥而至,前来观看从绿变黄,由黄变淡红、鲜红、深红的枫叶,这里即将形成一片红色起伏的海洋。
在阳光的照射下,绿色的枫叶已经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宛如火焰一般。
游人纷纷前往香山欣赏枫叶红了的景象,穿过红叶铺满的蜿蜒山路,切身感受秋天的清新和宁静。
有些游人会选择在香山公园里放风筝,各色风筝在红叶的映衬下飞翔,增添了新的快乐和活力。
山上的松柏依然挺拔,给人一种坚韧的力量,一些野花也在山间绽放,点缀鲜红的枫叶,不同的颜色相互映衬,好像正在演变一幅秋韵浓郁的画卷。
香山的枫叶红了,给游人带来了秋凉的喜悦,在这里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感到了生命的灿烂。
无论是攀登香山的峰顶,还是坐在山脚下的小村庄民宿院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快乐。
让热爱生活的我们一起去欣赏这美丽香山的秋景,去亲近萧瑟的秋风!
枫叶一般在10月以后渐渐变红,从单棵树开始一点一点变红,再遍及满山。
我住在西四环外青塔芳园小区那几年,一年到头不定期爬香山,枫叶随季节变成绿、黄、红三色。
我喜欢绿色的春季,从远处看,香山好似一幅绿意葱茏的水墨画卷,更像诗人口中的不朽名句,描绘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
枫叶变色,中期降温,尤其是霜降能使枫叶变黄愈发艳丽,站在树下观看颇感单纯,不如登高去欣赏大气磅礴的壮丽景象。
深秋气温逐渐变冷,西北风刮得很猛,满山红叶难免落英缤纷,铺满地面。
我情不自禁从地上捡起几片枫叶,回家拼成图案当装饰品,或做书签。
长久专注写文章,劳神伤眼、头晕目眩,没法子,只好闭目养神,细听天才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听听都有哪些迷人的故事?
这首交响曲表现出来的主题,是对多瑙河的赞美和对维也纳这座浪漫城市的颂扬,通过优美的旋律与圆舞曲的形式,用音乐来呈现蓝色多瑙河的宁静和秀丽,由衷表达对世界音乐之都的热爱与向往。
它既是奥地利国家的光荣象征,也是施特劳斯家族最骄傲的代表作之一。
1866年,担任奥地利宫廷舞会指挥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尔贝克之约,根据卡尔·贝克诗作《蓝色多瑙河》的意境,谱写出充满奥地利农村田园风光以及乡土气息的圆舞曲。
此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数百首圆舞曲,但没创作过高雅的声乐。
第二年,《蓝色多瑙河》在维也纳首演,当时奥地利处于普鲁士的战略包围中,整个国家到处弥漫着悲观、失望、颓废的消极情绪,因此,这部作品也惨遭不幸,首演失败。
时间来到1868年,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距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我去这个地方参观过),他把这首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增添了许多新内容,保留了原名,称《蓝色多瑙河》,同年,他在巴黎剧院公演时,获得了空前成功。
几个月后,交响乐来到美国纽约演出,顷刻之间,《蓝色多瑙河》红遍了西方世界,并成为作者心中最重要的一根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