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哀公亲送这支惩戒不义、救亡存续的正义之师出征时,作诗一首,便是名传千古的《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军和残存反抗的楚军会师,骄横自以为天下无敌的吴军,在稷之战第一次遭到迎头痛击,连吴王阖闾也被击伤。接着,秦楚联军马不停蹄,在沂之战又大败夫概所部。夫概畏兵败之罪,不敢回报阖闾,又觉得阖闾身负重伤,大势已去,便率所部东归吴国,压制留守本土的军队,自立为吴王。
夫概
阖闾闻讯,心急如火,急忙率部分吴军回国平叛,和夫概去打内战,伍子胥、孙武、伯禧奉命留守楚都郢城。
当阖闾、夫概两支兵马相继回国,同室操戈之后,楚国境内所剩的吴军已经人数不多,他们放弃了此前鲸吞楚国的妄想,全面收缩阵地,只求守住繁华的郢城。然而秦军连战连捷,亦绝不容他们有喘息之机。在淮澨之战,伍子胥和孙武被秦楚联军大败,吴军尸横遍野,狼狈窜逃,连收拾己方战死者的尸骨也来不及。
随后,楚将子期和子西为节省时间,尽快追击吴军,便将战死吴、楚两国将士尸骨一并焚烧。子期举火时祷祝:「楚国阵亡将士们,你们若在天有灵,必将乘烟而上青云,助我们大破吴军,光复家国!若你们无识无灵,我们又怎能因为爱惜草中枯骨,而错失灭亡吴国的良机?」
【子胥、孙武、白喜留,与楚师于淮澨,秦师又败吴师。楚子期将焚吴军,子西曰:“吾国父兄身战暴骨草野焉,不收,又焚之,其可乎?”子期曰:“亡国失众,存没所在,又何*生以爱死?死如有之,必将乘烟,起而助我;如其无知,何惜草中之骨而亡吴国?”遂焚而战,吴师大败。】 ——《吴越春秋》
士气被激励的楚军一鼓作气追上了吴军,在随后进行的悲壮的“焚尸之战”中,取得一场大胜、完胜,彻底将侵略者尽数从自己的国土上驱逐、歼灭。
楚昭王在出逃一年后,回到满目疮痍的国都,悲喜交加。复国成功的楚国,先接受了兵败流亡的夫概的投诚,将他安置于堂溪,更竭力扶植吴国南方的越国,东西两面夹攻吴国。如范蠡、文种,原本都是楚人,都是受楚国指派而进入越国,去辅助越王勾践的。
此后伍子胥和伯禧继续作为吴国重臣活跃在历史舞台,孙武却下落不明,事迹再无记载。因此,历史上有些论者,甚至有伍子胥和孙武本是同一人的推测。但即使将这两人的生平事迹合而为一,作为主帅,连续不敌秦楚联军,打出两场大败仗,此前的破楚之战又只是吴王阖闾的部将和军师,如此战绩,也很难进入历史顶级名将之列了。
伍子胥
至于孙武到底是战后归隐了,还是在淮澨之战中阵亡了,史无明文,大可见仁见智。这场吴楚战争,终以吴国先胜后败而结束。几十年后,越灭吴,又过了上百年,楚灭越,将原吴国疆土尽数纳入版图,而自那以后,江东子弟,皆以楚人自居,助项羽破釜沉舟,竟灭强秦……
这其中的兴衰成败,正应了《司马法》那句话:【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纯娱乐:壮哉,我大秦帝国歼星弩师,千古兵圣一战授首,威武霸气,所向披靡!
——风!风!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