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
释义: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赏析: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轮扁斫轮
出处:《庄子·天道》。
释义:以“轮扁斫轮”作为技艺高超的典故。
赏析:轮扁是春秋时齐国有名的造车高手。一日,齐桓公在殿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齐桓公读书读到妙处,不禁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很是得意。轮扁很好奇,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凑向前去,问桓公读的什么书。桓公说读的是圣人之书,他却说这些书是古人的糟粕。桓公叫他说个究竟。轮扁说:“我行年七十,长期制造车轮,得心应手,但是口不能传授其中的奥秘,所以你读的书必定是古人的糟粕。”宋黄庭坚《戏题小雀捕飞虫画扇》诗: “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斫轮如此用。”
邹缨齐紫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释义:以“邹缨齐紫”比喻上行下效。
赏析:齐桓公喜欢穿紫衣服,紫衣服就在全国流行开了。紫衣服价格越来越高,齐桓公担心这样下去,必然引起奢侈风气,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正在为难时,管仲对齐桓公说:“您想阻止国人穿紫衣服,应该从自身做起,每天上朝不穿紫衣服;大臣有穿紫衣服进见的,你就说‘离我远点儿,我讨厌紫衣服的气味’就行了。”结果齐桓公按照管仲的话去做以后,当天官员们就不穿紫衣服了。第二天齐都临淄就没有穿紫衣服的了。第三天全国穿紫衣服的现象就杜绝了。邹君喜欢系长帽带,左右都跟着系长帽带,帽带价格长得离了谱儿,邹君感到问题很严重。有一天上朝,他当着满朝大臣拽断长帽带,国人从此再也不系长帽带了。《南史·儒林传论》:“语云:‘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是以邹缨齐紫,且以移俗。”
【人物传说】马踏湖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马踏湖区为各国南北战略要地。齐桓公经过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各路诸侯大部分被征服,齐国势力日趋强大。齐桓公为了达到列国公推他为领袖之目的,曾在该地(又名会城)重兵列阵大会各路诸候,而各诸候唯恐落入齐桓公圈套被擒,遂率大军纷拥而至,于是众马践踏,平地成湖,故名“马踏湖”。千百年来,马踏湖旖旎的风光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名士,他们无不对这自然奇观、圣地佳景赞叹不己。
齐桓公与钓鱼老翁
话说这一天,齐桓公乔装改扮成买卖人,到乡下巡察民情。天近中午,来到了一条河畔。他见一人正在垂钓,就走了过去。钓鱼的是一个白胡子老翁,戴着顶苇笠,身上穿得干干净净。齐桓公问:“老人家,垂钓呢!收获怎么样?”
老翁回头看看他,说:“是从远方来的客官吧?”齐桓公点点头。
老翁说:“客官若不嫌弃,老汉送条鱼给你尝尝鲜。”说着,放下鱼竿,提起水中的鱼篓,抓出一条三四斤重的鮕鱼,扯条柳枝穿好鱼,递给齐桓公,说:“这鮕鱼是这条河里的特产哩!”
齐桓公接过鱼,顺手摸出一块金子递给老翁,老翁摆摆手说:“送你的。”
齐桓公说:“老人家靠捕鱼为生,我怎能白吃白拿!”
老翁笑笑说:“客官说差了,我老汉儿孙满堂,不愁吃穿,钓鱼不过是散散心罢了。”
齐桓公听他说生活得很幸福,心里挺高兴,便问:“老人家高寿哇?”老翁伸出右手的大拇指二拇指说:“八十有三了。”“哎哟,如此高龄,还这么壮实,难得,难得!”
齐桓公的一个随从看天中午了,想催他去吃饭,无意间说漏了嘴,叫了声“主公”,齐桓公呢,也无意间应了一声。可那钓鱼老翁听了,并没露出半点惊慌,从从容容地站了起来,向齐桓公施了一礼说:“不知国君驾到,多有冒犯,请恕罪。”
齐桓公叫随从倒了一杯酒赐给老翁,等老翁喝完酒,他说:“老人家,祝愿寡人几句吧。”
老翁想了想,问:“主公要我嘴上的祝愿呢?还是心里的祝愿?”
齐桓公心想:这人不凡,嘴里说:“当然是心里的!”
“那好,”老翁双拳合抱说:“我祝愿主公不要得罪群臣百姓。”
“嗯!”齐桓公一铁虎脸,背过身去。他生气了。
一名随从对老翁说:“普天之下,国君最大,群臣百姓谁不怕得罪他?你说话大小尊卑颠倒,是想找死吗?!”
老翁悠悠地捋着胡子说:“在老汉眼里,群臣百姓大于国君。—大臣、百姓若得罪了国君,还能求国君喜欢的人为他说情,国君如果得罪了大臣、百姓就不同了,当初桀得罪了汤和百姓、纣得罪了文王和百姓,结果都丢了江山。你说,国君和群臣百姓,谁怕谁?”
随从无言答对,又怕齐桓公怪罪下来,就呛啷啷拔出刀来,一把揪住老翁的衣领大声吼道:“大胆村夫,一派胡言!”
齐桓公这时忽然转过身来,喝令随从放手,对老翁施礼说:“老人家讲的极对,寡人一定牢记在心,请随寡人入宫,帮我治理国家吧。”
老翁说:“老汉是个庄户人,哪里懂得国家大事!”说完拿了鱼竿、鱼篓扬长而去。
【生平大事】时逢内乱,惊险即位
自太公姜尚之后,十二传至齐庄公。其间,齐纪交恶,哀公被烹;胡献构怨,内壁操戈。内乱迭起,外患杂错、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庄僖继立,方现转机。庄公在位64年,僖公当政33载,父子连续治齐近百年之久。政局相对稳定,元气渐复,国力日增。征伐异国,主盟诸侯,史称庄僖小霸。然而昙花一现,好景不长。襄公嗣位,前功尽弃。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管仲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小白的师傅鲍叔牙在好友管仲的提示下,就保护小白逃到莒国。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通过眼线得知此情况的公子纠和小白,俱连夜回赶。鲁国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当时桓公被射中带钩,装死迷惑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又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桓公发兵迎击鲁国,在干时(今桓台)大战,鲁军败走。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他,请鲁国自己*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剁成肉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公子纠,召忽自*,管仲被囚禁。桓公要*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要*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拜管为相,实行改革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
早在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欲拜管仲为相时,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几条涓涓细流。君欲成就大业必须任用五杰——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擂鼓指挥着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理公道,不*无辜者,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想要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足够了,想要成就霸王之业,还要有我管仲在这里。”桓公听从管仲建议,令五人各掌其事,并拜管仲为相,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领导集团决策英明,深得人民拥护。
葵丘会盟,称霸诸侯
齐桓公改革之后,齐国国力大为增强,齐桓公开始走上称霸的道路。
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对齐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给他送了祭肉、珍贵的弓箭和车子。齐桓公利用这个机会,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会合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史*载说,春秋五霸,以齐桓公最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以葵丘之会最盛。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火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终于达到了联合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
宠信阉竖,昏庸晚年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前去探病。桓公问道:“仲父百年之后谁可代替您做丞相?”管仲说:“没有比君上更了解臣下的了。”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说:“易牙*了自己的亲儿子把肉蒸熟了给您吃,这样的人是不近人情的不可以继任丞相。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说:“开方本为卫国太子,他舍弃太子之位,背离自己的亲人臣服于大王您,这样的人是不近人情的。”桓公又说:“竖刁如何?”管仲说:“竖刁把自己阉割了来伺候大王,这样的人也是不近人情的不可用之为相。”管仲死后,齐桓公很快便把管仲的嘱托忘到脑后了,开始重用这三个人,三个人恃宠成骄,渐渐开始独断专行。
齐桓公的三个夫人都没有子嗣。除三位夫人之外桓公还有六位如夫人。因为这六人都得到桓公宠爱礼数与夫人没有区别所以称为如夫人。六位如夫人各育有一子,长卫姬生公子无诡,少卫姬生公子元,郑姬生公子昭,葛赢生公子潘,密姬生公子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齐桓公爱惜公子昭贤德管仲生前桓公曾与之商议立公子昭为太子,后来,桓公在蔡邱会上嘱咐宋襄公说,已经立公子昭为太子。桓公的宠臣易牙和竖刁也得到长卫姬的宠爱,易竖两人经常向桓公进言替公子无诡说好话。桓公架不住两人的甜言蜜语许诺立公子无诡为太子。这使得其他五位公子各树党羽,互相猜忌。
公元前647年桓公病重,易牙竖刁派兵把守宫门,只留公子无诡在长卫姬宫中,其他公子前来问安都被阻于宫外。三天后,齐桓公还没有死,易牙竖刁将王宫中的侍卫宫娥赶出宫外,关闭宫门。又在齐桓公寝室筑起三丈高的墙,致使内外断绝风缝不通。只留了一个狗洞大小的洞穴用以打探桓公生死。齐桓公寝室之内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可悲呀!一代霸主竟被活活饿死。桓公死后尸体在床上六十七天,尸体腐坏,寝室之内臭气熏天。尸虫顺着门缝爬出宫外。
易牙竖刁控制了齐桓公之后,借助长卫夫人的力量诛*群臣,拥立无诡为国君。太子昭无奈只得投奔宋襄公。无诡即位后,下令将齐桓公的尸体成殓起来,但并未正式下葬。
后来,在宋襄公的帮助下,公子昭夺回王位。他就是齐孝公。孝公元年八月齐桓公才正式下葬。
【秘闻轶事】齐桓公与“座右铭”的由来
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称为“欹器”的酒具,并且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有关。
欹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的时候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这种欹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栽跟头的启迪。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告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入庙堂之中作祭祀之用。
有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桓公庙堂,见到这种器皿,不知是何物,便问庙中看管香火的人,方知是欹器。孔子知道欹器的来历后,便给弟子讲述当年齐桓公置欹器于座右告戒自己的故事,并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骄傲自满必然会招来损失。孔子回去之后,也请人做了一个,放在座位右边警戒自己。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曾为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做过一个欹器,非常成功。
可能是后来这种欹器失传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改用铭文代替欹器放在座右了。这便成了名符其实的警戒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了。
奇特纳贤术
齐桓公为了表现自己广集贤士的决心,在宫廷前燃起明亮的火炬,准备日夜接待各地前来晋见的人才。虽然他求贤若渴,但是不知什么原因,火炬整整烧了一年,却没有一个人来上门求见。一时间齐桓公一筹莫展。
有一天,京城东郊突然来了一个乡下人要求晋见齐桓公,声称自己有九九算术口诀的才能。齐桓公听说后觉得很可笑,派传令官告诉他:“九九算术乃是末流小技,也配拿来见君主吗?你还是赶紧回去吧!”
乡下人却出人意料地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我远道而来,是专门来为国王解决难题的。我听说宫前火炬燃了一年也没有人上门,这是因为国王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各地人才都自以为比不上他,怕在国王面前献丑被人讥笑,所以就不敢登门了。我的九九算术的确是微不足道的小技术,但国王如果能以礼待我,还怕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能人不来吗?泰山所以高耸,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江海所以深广,是因为它积聚了每一条小溪流。《诗经》中说过,古代的英明君王有事都去请教砍柴打草的农夫,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国王是一代明君,必定能礼贤下士。”
齐桓公听后心悦诚服,于是立即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个乡下人。果然不出一个月,四方人才都听说齐桓公重用一个乡下人,也纷纷前来了。齐桓公因此也招揽到了大批的有用之才。
烹子献糜
一次桓公对易牙说:“山珍海味我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你如此会做菜,可知道怎么烹制人肉吗?味道又是如何?”桓公此言本是无心的戏言,而易牙却把这话牢记在心,一心想着怎样能作顿人肉宴给桓公吃,好博得桓公的欢心。后来他看见自己的儿子,就把儿子*了给桓公作人宴,桓公在一次午膳上,吃到一盘鲜嫩无比,从未吃过的肉菜,便询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乃臣子之肉,献于大王尝鲜”。当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内心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子为自己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桓公宠信易牙。
烹子献糜
齐桓公对管仲说:“我和您谋划攻打莒国,计划还没有公开,都城所有的人都知道了,这是为什么啊?”管仲说:“我国国都里一定有圣人。”齐桓公说:“呀,前几天服役的人里,有个拿着跖枪向上看的人,大概就是他吧?”不久,服役的东郭牙就到了。管仲说:“说要攻打莒国的就是你吧?”东郭牙回答说:“是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要攻打莒国,你为什么那么讲?”东郭牙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会意。前几天,臣下望见您在高台上,满面怒色,动作有力,这是要发动战争的表现。您张开口却没有声音,说的就是‘莒’字。您举手臂所指的方向,也是莒国的方向。臣私下来想,诸侯之中不服我们齐国的也就只有莒国了。所以臣就这样说了。”
内外得人
桓公召集诸侯,卫国最后才到。桓公与管仲谋划攻打卫国。退朝之后回到后宫,卫姬望见桓公,走下堂拜了两拜,替卫国请罪。桓公说:“我和卫国并没有什么变故,你为什么求情?”卫姬回答说:“臣妾望见您进来的时候,趾高气扬,表现出要讨伐其他国家的意愿。见到臣妾,神色变化,这是要讨伐卫国了。”第二天,桓公上朝,拱手请管仲进来。管仲说:“大王放弃攻打卫国了吗?”桓公说:“仲父您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管仲说:“大王您拱手时态度恭敬,说话语气和缓,见到我有些惭愧,因此我知道。”桓公说:“好,仲父管理朝外之事,夫人管理宫内之事,我知道我始终不会被诸侯取笑了。”
治国最怕社鼠
一天,齐桓公问国相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怕什么?”
管仲说:“最怕的就是社鼠。”
齐桓公问:“什么叫社鼠啊?”
管仲说:“古人祭祀土地神,立一根大木头,外面涂上泥,作为土地神的象征,那就叫社木。藏身在那根大木头里的老鼠,就叫社鼠。”
齐桓公又问:“那治国为什么怕社鼠?”
管仲说:“那老鼠如果在社木里做窝,那可就麻烦大了。用火去熏吧,害怕把社木烧了;用水去灌吧,又怕把外边涂的那层泥给冲掉了。所以藏身于社木里的老鼠可安稳呐!
齐桓公放权
齐桓公就是因为充分信任管仲,使管仲的才能得到极大的发挥,齐国才很快成了春秋五霸之首。
有一次,晋国派使者见齐桓公,负责接待的官员向齐桓公请示接待的规格。
齐桓公说:“去问管仲。”
接着,又来一位官员向齐桓公请示政务,齐桓公说:“问管仲去。”
在一旁侍候的人看到这种情形,笑着对齐桓公说:“什么事都要去问管仲,看来,当个君主倒是很轻松的事啊!”
齐桓公说:“这你就不明白了,君主辛辛苦苦地网罗人才,目的就是希望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什么事情都由君主一个人去做,那君主就没法当了,想想天下到底有多少事情!况且,如果这样,不是浪费了自己苦心招揽的人才了吗?”
下人也觉得齐桓公说的有道理,在一旁点头称是。
齐桓公接着说:“我花那么多的心血才找到管仲这样的人才,我既然把国家交给了他,就应该让他发挥最大的作用。况且在他的治理之下,齐国现在是国泰民安,我凭什么要随便插手呢?”
“纳才任贤”是古今领导者成就事业的根本。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单靠一己之力是难以取得成功的,重要的是要知人善任,扬长避短,充分依靠下属的力量。
【名人评说】《春秋公羊传》说:“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齐桓公作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他一向是被高度评价的。当时在夷狄的逼迫之下,中原各国的确遭到了极大的威胁,而通过改革而强盛起来的齐桓公,此时充当起了中原各国的保护神,打出了“尊王壤夷”的旗号。作为霸主,齐桓公又是会盟诸侯,又是插手别国事务,又是安定王室,又是征伐夷狄,可谓风光一时。
孟子对齐桓公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不过是靠霸道,而不是王道。
《史记》:“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小老婆)者六人”“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可见齐桓公生活糜烂,如此多的儿子也为以后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