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寝台
柏寝台,位于河南漯河广饶县城东北25里大桓村西南隅。明嘉靖《山东通志》载:“齐桓公曾盟诸候于此,故称桓公台,也叫齐霸盟台,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据传当时台高3丈余,阔40余亩,台上庙宇栉比,柏树苍葱,颇为壮观,充分反映了齐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并四度成为古代东方文化中心的景况。由于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台上陈迹已不复存在。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启示】齐桓公:用人之长,不拘一格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全十美的人世上是没有的。古今中外成大事业者,能够在选用人才时,知道用人的长处,容忍人才的缺点。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胸怀。
才往往都有个性,大才者又大都不拘小节,又难免会恃才傲物,因此,看人要看大的方面,用人要用其所长。这样才能成就大业。
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宁戚听到这个消息,就远道来到齐国。他怀有不世之才,又有匡世之志,很想在桓公手下一展才能。但来到齐国,他才感到宫门重重,桓公出入车驾相从,卫兵近臣前呼后拥,守卫森严,不要说上前自荐,就是远远看上一眼也是难事。
他身上本来不多的盘缠已经花得差不多了。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在这里找点事做,等待机会,二是回老家去,安心种地养牛。他擅长养牛,人家都说他专心养牛,就能发大财。
他最终选择了前者。
一天,桓公外出,在东城的门外听见有人在唱歌。歌唱得并不怎么好,但里面似乎有什么东西深深打动了桓公。
“这是什么人啊?”他问从人。
从人向外望了望:“一个赶车的,不好好干活,在那儿偷懒。”
“你懂什么!”桓公叱道。
他下令停下马车,揭帘向外看去,只见一个清瘦的男子,粗布褐衣,正在击着牛角唱歌:“浩浩乎白水……”
他唱的是一首古诗:“浩浩白水,惰惰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诗用的是比兴,表达出为国效力的愿望。
“这是个贤人啊。”桓公感叹说,“怎么能给人干赶车这种粗活呢。寡人要把他请进宫去,和他谈谈。”
于是,一番长谈之后,桓公和管仲都主张重用宁戚。
一位老臣启奏:“大王,用人可是关乎国家兴衰的大事,应该慎重。”
桓公说:“是啊,用贤人,国家就强盛,用奸人,国家就衰败。这方面的例子,真的是很多。就说管仲吧,要不是当初鲍叔牙推荐了他,寡人就不会有今天。所以,我要把贤能的人都请来,为齐国出力。”
大臣说:“好是好,但是不是贤才,大王可要把握清楚。老臣倒是有个主意。”
“什么主意?”桓公倾身问道。
“这个人是从卫国来的,卫国离我们这里又不很远。我们派个人过去,了解一下,他要果然是个贤才,再用他也不晚。”“不妥不妥。”桓公连连摇头。
“现在我们认为他是贤才,就该大胆使用。派人去了解,要是认真,了解到了就会净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人谁没点小毛病?可知道了他的这些小毛病,就会让我们心里疑惑,不放心。为了小的过失而丢弃了大才,这可是太不上算了。你想想看,世上许多国君失去贤才,不都是这个原因嘛!”
齐桓公正襟危坐,命人颁下诏书:任命宁戚为齐国上卿。
宁戚为上卿,为齐国做了许多事情,和管仲一起辅佐齐王,成就了春秋霸业。
用人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几乎一样多。再说齐桓公,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重用了管仲等贤人,以“尊王攘夷”为名,扩充国力,收取人心,成就了一代大业。但在管仲死后,他不听管仲死前的劝告,用了几个小人为相,使得儿子争夺王位,自己的尸体在房里生蛆,竟然没人过问。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如此集中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对比是何等的鲜明!
识人需要眼力,用人需要胆略。很难说哪个更重要,也很难说哪个更难。
用人也该懂得这个道理。善用人的长处,是因人成事的第一要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