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几乎每一次遇难,孙悟空都要上天求助,顺便接受天兵天将的一通奚落:“大圣,又来了?”他也只好低声下气地请求:助我一臂之力。
这八十一难,与其说是针对唐僧的,不如说,根本上就是专为孙悟空设置的。
经过种种磨难,孙悟空终于彻底意识到,自己的局限,也认识到了朋友、伙伴的重要性。
到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执意赶孙悟空走,孙悟空已经和这群人产生了羁绊。
他先是好言相劝,见师父执意赶走自己,决定离开。但在离开之前,仍要师父再受他一拜。书中写道:
唐僧转回身不睬。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
此时的孙悟空,可谓有情、有义,已不再是那个一意孤行的“齐天大圣美猴王”了,堪当“行者”无愧。
在他心里,护佑唐僧取经,已经变成了比一己的荣誉、 面子更重要的事情。他逐渐成为了团结整个团队的主心骨,也担起了护佑唐僧取经的责任。
有人说,他被降服了,被规训了,变成了天庭和如来的一枚棋子。他已经不是那个“孙大圣”了。
非也。
孙悟空从来都是那个孙悟空。他一直在战斗,只是战斗的目的不同了。前期是为了自己,后期是为了别人,为了大局。
他面对妖怪,面对天庭,仍旧被尊称一声“大圣”。只是在师父面前,才自称“徒弟”。
这是孙悟空自己选择的成长,也是他的自我超越。他超脱了小我,成为了“大我”。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精神就是由儒家文化主导。
《礼记》中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即使无法治国平天下,我们深深地认同,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中国人从来都不喜欢一个单纯反叛的个人英雄。我们还希望人生有更深厚的内涵,有更广大的世界。
我们更希望在现实的层面上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中国人从孙悟空身上,看到了一个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如何成长为勇于担当责任的中流砥柱。
他的成长经历,象征了中国人的人生阶段:少年——中年。
少年时期,孙悟空大闹天空、降妖伏魔,像极了意气风发,不识愁为何滋味的青年俊杰。
中年时期,我们见识了生活中的种种无奈,种种不甘。终于明白生活就是如此。他身上的自我超越、求取“大我”的精神,也成为我们前进的方向。
这也是为什么,单纯反抗家庭权威的哪吒,没有孙悟空这样深入人心的原因。
他不仅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更是人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象征。
作者 | 彭春花,女性主义者,微博@彭春花本人
图片 | 相关剧照(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