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中的 “渐”字最为传神。它不但表现出少女渐渐离去的情景,同时也刻画出词人对笑声的依恋,那余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
然而,事与愿违,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原来她们荡秋千的游戏结束后,便离开了秋千架,回去休息了。词人刚刚因她们而起的美好联想和愉悦之情也随她们的离去而终止,并因此平白添了一层烦恼。
墙外的词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他明知少女累了,回去休息了,却依然驻足倾听,以捕捉哪怕微小的偶尔发出的笑声。词人的痴迷神态在这时已经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可是词人反过来又一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欢乐与忧愁,人家的欢乐跟自己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迁就你的感情呢?到这时,词人满腹的孤独和忧伤突然无处宣泄了,只能内心独白 “多情却被无情恼”。这是是诙谐的语调进行的自我解嘲,是旷达与乐观的心性体现,也是情与理的矛盾体现。
一个 “恼”字既表达了词人欲说还休的情绪,又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欢笑,路人多情,结果是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烦恼顿生。
其实这首词中充满了矛盾:一是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二是情与情的矛盾,三是情与理的矛盾。而上下句之间、上下片之间,往往体现出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如上片最后两句中,“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极为低沉,而“天涯何处无芳草”,则又表现出旷达与乐观的心态,这就反映出情与情的矛盾。
此词对暮春景物描写的生动、传神,有着浓郁的乡村气息。暮春的美景与词人的伤感的情绪本是矛盾的,它触动了词人的愁思,却又以它所包含的无限生机感染着词人,冲淡了他的愁思。
苏轼的这首《蝶恋花》运用了 “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来表现羁旅的愁思,景物的清新和人物淡淡的情思互相呼应,淡淡的情思又与率真的感情有机结合,最终又达成一种婉约与豪放兼容的美。
苏轼的这首词可以说突破了许多的藩篱,因为自五代末的花间词以来,写女性的小词,要么写体态妖娆、服饰华丽,要么写相悦相思、离愁别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