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在战场上*敌立功,后脚却被打入大牢,这种于情于理都很是说不通的经历,却真实地发生在一位莱阳历史人物身上。
这位莱阳历史人物,名字叫做梁衡。梁衡是明代陕西城固县人,进士出身,曾任莱阳知县。就是在莱阳任职期间,他遇到了上述那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经历,成为一位悲情人物。
莱阳是山东登州府治下的大县,梁衡到此任职,按说本来对他是一件好事。但没想到的是,他在崇祯四年上任,第二年就遭遇了变故。
崇祯四年末,孔有德在河北吴桥发动叛乱,五年正月,叛军攻陷登州,进而侵扰胶东其他州县。莱州被围,黄县、招远和平度相继陷落。当年五月,叛军在围困莱州的同时,分兵一路从平度出发,进攻莱阳。
就地理位置而言,莱阳位于胶东中枢,四通八达,且人多地广。叛军若占领莱阳,一方面可以搜刮当地物资,作为战略后方;另一方面也可进窥即墨、胶州,从南路威胁山东内地。因此,莱阳的得失,关系明廷平叛大局,具有战略意义。
叛军进攻莱阳时,距离兵变已经过了将近半年时间,莱阳城中应该已经有所准备。当时的莱阳,除了有梁衡等地方官吏之外,还有一位游击徐元奇。这位徐元奇,有可能是从即墨营派来的援兵。此外,莱阳乡绅宋继澄等人还帮忙出力,齐心守城。
莱阳与平度相邻,叛军举动,莱阳方面应很快可以知晓。因此,当得知对方从平度向莱阳进攻时,梁衡先在城外设下一支伏兵,等到叛军攻城不克,稍微懈怠之时,城内城外两面夹攻,击败对方,守住了莱阳。直至孔有德叛乱结束,莱阳始终控制在明军一方。
按说,梁衡守城有功,即便不加官升职,至少也应给个口头嘉奖。可没想到的是,他在事后居然被打入大牢,原因是与同僚之间关系不好,互相揭发所致。
与梁衡同时代的杨士奇,在《玉堂荟记》中记载了梁衡被打入大牢的经过。“宋之儶,山西人,登州佥事;梁衡为莱阳知县,皆当孔贼叛时,有守御之功,其后因争叙不和,遂至互讦。宋讦梁九十八款,梁讦宋一百零二款,但宋富而梁贫,故梁入狱而宋仅候问。”也就是说,梁衡与一个叫做宋之儶的人彼此不和,互相揭发对方,宋之儶揭发梁衡九十八条罪名,梁衡揭发宋之儶一百零二条罪名,但因为宋之儶富有,可以打点关系,而梁衡没钱,被打入大牢。
虽然很多人知道梁衡有冤,但无人敢仗义执言。审理下来,梁衡被控在任期间,涉赃白银两万两。对此,杨士奇就在书中直言荒唐,因为梁衡任职莱阳不过一年时间,其中有八个月的时间都在忙于守城,剩下的时间里,就算一天贪赃一百两(当时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算下来也不够两万。
从史料记载来看,梁衡虽然可能有其他短处,但在金钱方面,还是很有操守。他后来被改判充军流放,甚至凑不够路上的盘缠,其清贫可见一斑。
进士出身,守城有功,最终落了一个充军流放的下场,梁衡可谓一个悲情的人物。不过,他倒是有一个好妻子。根据《陕西通志》记载:“李氏,城固人,前莱阳令梁衡妻。年十七随夫之任,值寇至,氏相衡为守御计,莱邑得全,后归里,夫亡,氏年二十二。兵荒迭起,氏拮据抚育子复震为弟子员,卒年七十。”
按照这段记载,崇祯四年,李氏跟随梁衡到任莱阳时,只有十七岁;而到了二十二岁的时候,梁衡去世,推测应该是在充军之后没多久故去。李氏回到故乡,将儿子梁复震培养为秀才,活到了七十岁。
梁衡在明廷不受重视,但因为他在战乱中保全了莱阳城,当地人却没有忘记他的功劳。后来,他入祀莱阳的名宦祠中,有清一代,香火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