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梁衡图片,梁衡惊艳写真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7 19:18:10

因为上了课本,我就被误以为是个老人。其实那一年我才36岁。“文革”十年断档,当时这个年龄在学界算是很年轻的。两年后我考上中央党校的研究生,同班有一位县长,假期回家看见儿子正在读这篇课文,就说:“好好学,作者是我同学。”没想到儿子仰起头看了他足有好几秒钟,突然说:“这个人早死了吧?”

作者:梁衡

《晋祠》一文是我第一篇入选中学课本的文章,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初中三年级上册。当年读书的孩子现在也该有50多岁了,忽忽不觉已快半个世纪,他们的孩子可能也学过这篇课文了。

求梁衡图片,梁衡惊艳写真(1)

收录《晋祠》的语文课本。梁衡供图

凡成故事都是巧合。1982年适逢改革开放初期,百废俱兴,各业复苏,教材也在重新编写。当时我在《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站任上。北京的地图出版社要创办一个《图苑》杂志,就请报社帮忙通过驻各地记者约一些风景名胜的稿子。我按约写了这篇《晋祠》。因为对它太熟了,并没有费多大的劲。

记得是春节,正月初一上午领着孩子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给邻居们拜年,然后回到家里,大约两个小时就写完稿子,誊清后寄走了。但是,《图苑》最终没能创办成,又把稿子退回报社文艺部。报社说我们也有副刊,就在本报发吧。4月12日见报,当年就出现在课本里。如果真发到那个新办的杂志上,可能也不会引起编书人的注意。《光明日报》真是我的一块风水宝地,我前后有9篇文章入选主流教材,其中4篇来自《光明日报》。

求梁衡图片,梁衡惊艳写真(2)

1982年《晋祠》入选课本后梁衡(中)与中学师生见面。梁衡供图

因为上了课本,我就被误以为是个老人。其实那一年我才36岁。“文革”十年断档,当时这个年龄在学界算是很年轻的。两年后我考上中央党校的研究生,同班有一位县长,假期回家看见儿子正在读这篇课文,就说:“好好学,作者是我同学。”没想到儿子仰起头看了他足有好几秒钟,突然说:“这个人早死了吧?”

确实课文里的古人、死人太多。我偶尔收到读者来信也常被称作“老先生”。当时《人民日报》办的《新闻战线》向我约稿,却把稿子发在“与青年记者谈心”栏目里。18年后我调到人民日报社工作,正好分管这个杂志,他们一见这个当年的“老人”就哈哈大笑。在报社值夜班等稿子是最枯燥的时刻,大家就聊起当年怎样被老师逼着背课文《晋祠》,十分亲切。

后来我也写过不少文章,但再没有像写《晋祠》那样轻松。有的文章要写几年、十几年。现在想来,是因为我对晋祠太熟悉。我的小学、中学阶段在太原度过,那时学校组织春游首选晋祠,已记不清去过多少次。

在一个少年眼中,周柏、唐槐这些苍老的大树,穿过千年留存下来的宫殿、木雕、泥塑、铁人等文物,有一种悠远、神秘、瑰丽的感觉。另外,走出四壁合围的教室,吹一吹田野的春风,心情豁然开朗。我现在还记得,春游归来的人们自行车上插一束山花,车铃叮当,一条花的河流。这就是我在文中的那句:“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还有那光着头捧缽接水的小和尚、深水下根根可见的水草,永生难忘。

历史的浑厚加和煦的春风,一种说不出的美感抓挠着一个少年的心,悄悄地埋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有一种观点,说一个人在四岁以前吃的什么,就决定了他的味蕾,一生都忘不了这种味道。所以人总是怀念童年的饭食。精神之餐也是这样,孩童时期的美育教育特别重要。听说现在为了安全,有些学校早已不组织学生春游了,这实在是一大损失,当一株幼苗正需要那一缕阳光时,却被悄悄抺去。

求梁衡图片,梁衡惊艳写真(3)

游客在晋祠景区游览(2016年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晋祠,我后来还是常去,有一次是帮助收割稻子,住在农民家里。晋祠的水好,产莲藕;大米也好,为历代的贡米。在地里干完活回来饿极,两脚污泥,先吃一包荷叶饭,畅快无比。我结婚后和妻子的第一次出游,就是蹬着自行车去逛晋祠。后来省里的“五七干校”办在邻县,每周回城一次都要路过晋祠。可以说晋祠已融化在我的血液里。

那次能很快交稿,还有一个原因是写作的心态放松。如果当时知道在给教科书投稿,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艺术,包括写作艺术,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有最好的发挥:一是纯自然状态,不知高低,所以摄影要抓拍,画家要画模特儿;二是对艺术规律已经纯熟到自由的程度,但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所以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二者之间徘徊,未臻最佳。

那篇《晋祠》属初生牛犊,以后再写文章反而左右拿捏,愈写愈胆小。写作这种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至于入选课文更是天时地利的巧合。后来我又写过不少地方的风景,当地人也总想入课本,为地方做广告。我只好笑一笑,无法解释。

求梁衡图片,梁衡惊艳写真(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