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所著《三国志》中,有王朗的单独立传,位于《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中,其传记长度高达5400多字。除开其中一大半是在记录其子孙后代(如儿子王肃)的文字之外,王朗自身传记也长达2400字以上。
由此可以看得出,王朗在陈寿笔下的分量,是肯定不低的。如此浓墨重彩的文字记载也能从侧面证明,王朗这个人物在三国时代的地位。
在这篇传记中,首先记载了王朗的籍贯和表字。他出生于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本名王严,字景兴。他早年师从当朝太尉杨赐,并学富五车,通晓经籍,很快就当上“郎中”的官职,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在太尉杨赐去世的时候,王朗也本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儒家教训,辞去官职为前者服丧,其间还放弃了被举为孝廉,并且升官进爵的机会。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举孝廉,辟公府,不应。)
后来,在服丧的几年时间结束以后,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了“茂才”,再次进入仕途。这时候年纪尚轻的他,虽然还没有担任过什么较高的官职,但也在徐州地界逐渐有了一些名望。
我们知道,陶谦并非是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个老好人,他的政治眼光和看人眼力,都是有目共睹的。而王朗能得到他的提点,并有幸在他门下效力,也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和本事,是不容小觑的。
于是,在后来董卓乱政,废立皇帝,惹得关东诸侯联军勤王的时候,王朗也向陶谦谏言,尽量不要直接参与其争端,而是巧妙地玩起了两面派。一方面象征性地派出人马支援袁绍的盟军,另一方面却又不和把控朝政的西凉军集团翻脸,反而是以“朝贡”的名义,为其输送物资……
果然,将“两面下注”玩得贼溜的王朗和陶谦,由此获取了政治上的巨大好处。把控朝政的李傕郭汜等人,在收到来自徐州进贡的巨量物资之后,不仅以汉献帝的名义,封陶谦为安东将军,领徐州牧。还任命王朗为“会稽太守”,可谓是连升了几级。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
我们知道,会稽这个地方,虽然不如中原地方那么兴旺繁华,但是也算是南方大郡。再加上前些年的黄巾之乱和军阀割据相互征讨,无数中原人为了避战火,都纷纷举家逃往江东或西蜀等地。所以此时的会稽郡,已经聚集了为数不少人口,算是个很有潜力的地方。只要在这里励精图治,完全有机会割据一方,成为天下诸侯之一……
据史料记载,王朗在会稽的治绩还是不错的。他一方加强农耕生产,另一方面使用儒家问话教化民众,使得原本守旧落后的民风得以改善,由此深受当地人民拥戴。
尤其是,会稽当地人,还保留着祭祀秦始皇,甚至与夏禹同庙的传统。而王朗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不符合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仁治”。所以,他逐渐取缔了这种祭祀活动,并将祭祀所用的钱粮都用于改善民生,因此令民众十分感怀。
(裴松之注引《朗家传》:会稽旧祀秦始皇,刻木为像,与夏禹同庙。朗到官,以为无德之君,不应见祀,于是除之。居郡四年,惠爱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