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得出来,王朗这个人,还是有着相当原则性的。他自觉为朝廷效命,并不认同孙策袁术这类“乱臣贼子”的所作所为。而且,哪怕是陷入穷困潦倒的困境,他也不会放下自己的信仰和准则。此等所作所为,已经可谓义士,也算是践行了他作为“一代大儒”的傲骨。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道,王朗在曹魏阵营效力,并逐步攀升至“司徒”高位的过程。
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王朗投奔曹操的时间节点,只能大致推断,是在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并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为了笼络天下人心,并证明自己所拥立朝廷的合法性,曹操就利用皇帝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征召名仕入朝效力。
这时候的王朗,也是在曹操的征召之列。再加上孙策的遇刺暴毙,后来继位的孙权等人,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他的存在,这便是让他抓住了离开流放之地,回归朝廷的机会。
不过,王朗入朝的过程,却还是十分曲折。由于之前被孙策流放至偏僻的曲阿县,身边还有大量的亲族朋属,所以行动起来十分不便。这一路不但路途遥远,而且由于战乱的影响,导致道路不通……
于是,王朗就这么不顾困难地开始了自己,长达数年的“回归之旅”。他带着身边的人绕行水路,一路奔波,终于是到达了许都……对于他的投效,曹操也十分高兴,很快就将他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之后曹操成为“魏王”,王朗则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后历任少府、奉常、大理。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太祖表徵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国初建,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
所谓“大理”,是古代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地位大概等同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地位已经算是相当之高。而据史*载,王朗在执法的过程中,总是本着儒家的“仁善”一面。对于控罪有疑点的案件,他都是从轻判罚,对于罪过不大的人,他也是主张尽量宽恕……和同时期的钟繇一起,二人以治狱而闻名天下。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务在宽恕,罪疑从轻。锺繇明察当法,俱以治狱见)
后来曹操去世,曹丕继任魏王过后,王朗迁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在之后的“以魏代汉”的过程中,他同样也出了不少的力,不但是继续尽心尽力为其工作,还时常规劝曹丕减轻刑狱,转以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以此广施恩泽,提升名望。
最终,曹丕皇帝梦成真,功劳显赫的王朗又进封为乐平乡侯,并改御史大夫为司空,可谓是位极人臣……从此,王朗也算是走上了国家的朝堂,真正处理起了“国事”。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文帝即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上疏劝育民省刑曰:“兵起已来三十馀年,四海荡覆,万国殄瘁。赖先王芟除寇贼,扶育孤弱,遂令华夏复有纲纪……”及文帝践阼,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
原本,曹丕作为贵族公子,一向有喜好玩乐,四处游猎的习惯。即便是已经当上了皇帝,也改不了过去这种爱好,反而是经常出游到半夜才回宫。王朗于是上疏劝谏,告诉曹丕帝王就应该有帝王的样子,不能再这样玩闹下去,有失国体。曹丕在听取了他的建议以后,也从此收敛了很多……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时帝颇出游猎,或昏夜还宫。朗上疏曰:“夫帝王之居,外则饰周卫,内则重禁门……违警跸之常法,非万乘之至慎也。”帝报曰:“览表,……故时入原野以习戎备。至於夜还之戒,已诏有司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