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来历简介,罗贯中当时的历史背景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7 22:52:27

之后到了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吴蜀夷陵之战爆发,朝中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举兵支援称藩的东吴,并一举吞灭蜀汉。但王朗觉得,应该在吴蜀两国的鹬蚌之争中,扮演渔翁的角色,应该等两军相持不下,内耗过后再出兵,并派兵攻打蜀军的要害之处。曹丕也听从了他的意见……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初,建安末,孙权始遣使称藩,而与刘备交兵。诏议“当兴师与吴并取蜀不”?朗议曰:“天子之军,重於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帝纳其计)

之后,吴蜀两国罢兵,再次结盟抗魏。曹丕征召孙权的长子孙登为东中郎将,但孙登没有来,曹丕于是打算以此为理由进攻东吴,并在许昌搞起了大规模的屯田运动,以储备军粮……对此,王朗又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此时曹魏已经代汉,孙吴也开国称帝,所谓“征召”之理由,完全过于牵强。

罗贯中的来历简介,罗贯中当时的历史背景(17)

而且,孙权也并没有明确答复,到底是派儿子来还是不来。如果曹魏以就此出兵,那么一旦后面孙登来前来报到,那就会搞得骑虎难下。到时候继续进军也不是,收兵撤退也不是,会影响到曹魏皇室的威望大……与其如此,还不如增强边境的戍守,预防东吴进攻,也是在军事上对其进行威慑。

最终,在王朗的建议下,曹丕虽然已经成军而出征,但也并没有发起战争。只是到长江边上转了一圈之后,便班师回朝,基本上也算是采纳了王朗的提议……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孙权欲遣子登入侍,不至。是时车驾徙许昌,大兴屯田,欲举军东征。朗上疏曰:“昔南越守善,婴齐入侍,遂为冢嗣,还君其国……往者闻权有遣子之言而未至,今六军戒严,……”是时,帝以成军遂行,权子不至,车驾临江而还。)

罗贯中的来历简介,罗贯中当时的历史背景(18)

后来到了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曹丕去世,魏明帝曹叡即位。这时候年事已高的王朗,也依然在曹魏的朝堂上效力。他不但继续兢兢业业,干好经手的每一件事务,还时常上书曹叡,谏其躬行节俭,尤其是在君王个人生活上,要尽量有度,少搞些营造宫室之类的土木工程。减少对百姓的征发和税收……

事实证明,王朗的劝诫,对年轻的明帝曹睿也起到了相当的积极影响,在历史上留下了“年少有为”的好评价。而与此同时,王朗也再一次加官进爵,升任朝中三公之一的“司徒”,并进封兰陵侯,食邑增加到了一千二百户之多……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使至邺省文昭皇后陵,见百姓或有不足。是时方营修宫室,朗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恩诏屡布,百姓万民莫不欣欣。……户口滋息,民充兵强,而寇戎不宾,缉熙不足,未之有也”转为司徒)

罗贯中的来历简介,罗贯中当时的历史背景(19)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勾画出,王朗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脸谱。应该说,他非但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被诸葛亮骂成厚颜无耻,而且气毙身亡的丑角形象;相反还是一个身居朝堂高位,博学多闻,才能过人,而且还相当有原则性的能臣。

早年担任太守的时候,他文能治理一方,武能抵御外敌;

面对“道不同者”的招揽,他选择“不相为谋”,宁可被流放颠沛,也绝不苟且弯腰;

贫困和潦倒缠身时,他也能做到洁身自好,并且扶助他人;

入朝为官身居高位以后,他更是尽心尽力辅佐君王,并时刻上书劝诫,体恤百姓……

罗贯中的来历简介,罗贯中当时的历史背景(20)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