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承认,这段时间,不管你是刷微博、刷微信,还是看电视、看视频,都会被一个词密集地轰炸,那就是“新基建”。
新基建是什么?官方是这样定义的,它指的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单独看好像每一个词都很熟悉,但连在一起却有种微妙的距离感。好吧,不急,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先从传统基建说起。
传统基建是什么,它为什么而来?所谓的传统基建指的就是铁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俗称“铁公基”。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了中国经济一顿爆锤,短时间内依赖出口贸易的企业大量*。为避免大量人口失业,我国政府紧急推出了“4万亿”计划刺激经济,当时重点投资的领域就是“铁公基”。
铁公基如何拉动经济?举个例子,假设政府为新建一条路投资了1个亿,那么这条路将带动上百吨钢材、上千吨水泥、上千吨沥青的销量,更重要的是,能增加几千个就业机会,有了工资以后大家自然会消费,于是便间接拉动了内需。
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用半年时间修了条路,他认为修路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中国有句古话,“要想富,先修路”,还有人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说的就是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4万亿”的刺激下,中国经济奇迹般地完成GDP保8的任务,“铁公基”成了刺激经济的代名词。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大背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即便到了2014年底,全国仍有3917个村不通电,近10万个行政村不通水泥路。换句话说,中国在基建领域仍然是潜力股,发展空间巨大。
铁公基式微,新基建它来了!但几年以后,铁公基开始显现它的另一面。传统基建日趋饱和,西北及西南地区的一些高速公路因车流量不足,被人们嘲笑为“晒谷场”。在基建行业,哪个工程都离不开水泥,但中国水泥现在又是个什么情况?严重过剩。中国水泥产能高达27亿吨,国内只能消化17亿吨多一点。
更扎心的是,由基建饱和所带来的,还有其边际作用骤减。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很饿,吃了第一个包子,觉得很满足,于是又吃了第二个,还是很满足,吃到第五个的时候,你已经饱了,甚至还有点撑,那么第五个包子带给你的边际作用就是0。同理,修路、修高铁、盖楼也是。
农村公路变“晒谷场”
说白了传统基建那一套早就过了高光时刻,中国经济需要新的增长点,新基建该上场了!
这里还想再探讨一个问题,传统基建的边际作用骤减以后,还有反弹的可能吗?有一种观点认为,假设国家A在某种科技上实现了突破,比如5G、锂电池等,然后这个国家开始大规模修建5G的基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基建,那么基建的边际作用会再次增强,因为科技发展会催生新的产业革命。
到这里,新基建的概念已经十分明朗了。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一样,首先是一种基础设施,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顺应了新时代的语境,对自身进行了调整,主要在“高技术”和“补短板”两个范畴发力。前者是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大力发展高科技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后者则解开了一个谜题:新基建并没有抛弃传统基建,而是对它的迭代升级。
被寄予厚望的新基建,到底有多强?不得不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08年,注定不平凡的一年,年初南方雪灾、512地震、9月金融危机,一整年都弥漫着一种低落的情绪。而2020年的开头同样很难,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年初又来了场新冠肺炎。
这时候,新基建就像一场雨,及时地洒在了这片突然龟裂的土地上。接下来,我们来聊聊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的几大核心领域到底有多硬核。
先说说5G,5G凭什么站上了新基建的C位?因为无论是从未来的产业规模,还是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来看,5G都是最能打的。我国重点发展的各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等,都需要5G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我国已经建了13万个5G基站,预计2020至2025年,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
和5G有点类似,大数据中心也常常起到“弹药”的作用,尤其在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但你猜我国数据存储利用的能力是个什么水平,去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月流量为7.82GB,是2018年的1.69倍,但只有不到2%的企业数据被存储下来,其中又只有10%被用于数据分析。
巨大的缺口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当前中国数据中心每年新增投资规模在1000亿左右,如下图所示,千亿投资将带动以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