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期领开放风气之先,世界从这里看到中国,中国在这里链接世界。从产品到品牌,从技术到产业,从教育到文化……“出海”的中国,正在上海不断写下新的故事。
人心相通,语言先行。相连的字句,为世界架起了读懂中国的桥梁,也为中国建起了通向世界的巨轮。与申城相偕,行过七秩长路,上海外国语大学已为这座城市系起了无数沟通中外的纽带;而她留在身后的如歌岁月,也成了中国与世界互动进程的缩影。
今日,正值上外建校74周年之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传奇学府,感受她的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
把宏图建成 让中华飞腾姜椿芳校长
1949年12月3日和4日,《解放日报》连续两天刊登了“上海俄文学校”的招生广告,这两则广告有一个相同的署名——“校长 姜椿芳”。
当时,正值新中国诞生伊始、百废待兴之际,急需培养一批俄语人才。在陈毅市长的倡议下,“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应运而生,首任校长的重担则落到了著名的俄语翻译家姜椿芳肩头。从11月到12月,他以个人名义为筹办中的学校在《解放日报》上先后发布了招生简章、招生公告和揭晓公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外语高等学府,就这样迈出了她历史性的第一步。
上海俄文学校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左一陈毅,左二姜椿芳)
登报宣传的效果立竿见影,原定招收200人的名额很快就“捉襟见肘”。最终,学校录取了第一期学员396名,相比计划几乎翻了一倍。后来,这批学员中有人奔赴朝鲜战场,以“抗美援朝语文工作组”之名保家卫国;有人前往北京,进入马列著作“翻译国家队”。军事、外交、国家各部委、中央编译局、文化出版部门、电影译制厂、高等院校……他们活跃在国家急需的各种岗位上,践行着学校“响应新中国革命与建设之号召”的办学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