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立的前一年,也就是2009年,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主任刘海涛曾说过:“与计算机、互联网产业不同,中国在物联网领域享有国际话语权。”在当时的语境下,把握“物联网”的技术先发优势和话语权,继续扩大物联网产业化的优势,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是守城之策。在这背后,正如时任总理所说的“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加快推进传感网的进展”,脱离不开的是人才储备的攻坚之矛。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我国高校完成了首届招生任务,全国首批获准成立此专业的高校有三十所,国内物联网专业正式起步。
2012年,小X和小Z等一批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正式升上大学。
“我找对组织了么?”
无论是不是自己所期待的结果,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全国各地招募到了小X、小Z同期的第二批预培养人才,等待他们的是我国最早期的物联网工程课程体系。
而在小X和小Z回忆起来时,比起具体的专业课程,他们首先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的专业课比较杂”。
小Z解释道,当时他们需要学习的不仅包括数电、模电等工科基础,还有电路原理、通信原理等,以及高频电子电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网络等的设计及制图。相比而言,物联网导论、物联网安全、物联网项目与实施这类科目显得非常直白、朴实而亲切。
科目门类包罗万象,小X和小Z对课程体系的评价都可归为一个预料之中的词“不成熟”。
彼时,物联网工程属于计算机学科,同时涉及数学、电子和通信等领域。像所有融合学科一样,它具有跨多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这点在其涉及的基础知识层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算法与程序设计、电路与电子设计、计算机系统与接口、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共计五大块知识领域。
作为“新工科专业”,物联网工程在课程设置需要以“应用”为出发点。又因物联网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工程领域,所以需要涵盖基础理论、硬件、软件多角度的归类和组织。其中,硬件包括电子测量工具、电路调试、电路设计等内容;硬件的设计包括单片机、传感器、传输设备等内容;软件包括开发环境、编程语言、软件调试和协议配置等。需要学习的系统有Linux、Android等,需要学习的编程语言包括C语言、Java语言等。
广东某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同时,物联网工程又是一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智能感知、泛在物联、智能处理、决策控制、复杂系统设计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现实中错综复杂的应用场景决定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在设置时存在的天然难关——成为整合专业涉及的各个学科相关课程,兼顾实践教育的“新工科”。
小X和小Z虽求学于不同高校,但在回忆那时课程体系不成熟之处时反映的问题近乎相同。首先是专业要求软件、通信、计算机什么都学,最后学生却“样样通样样松”,专业课程注重概念,却没有从中学习到精深的层次。二是专业课之间没有很好的串联,形成富有逻辑的结构化体系。
这些实实在在的课程设置病根让当时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吃了很多苦头。首先是专业科目庞杂,课业负担很重;其次是专业课归纳成的任何一大领域都有更专精的独立学科存在,比如编程、通信等等,看似是海纳百川的学科但内里是一个个浅滩。
最直接的影响即为当时的物联网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很难找到对口岗位,因为学科过新,也是因为在面试官考察较为精深的问题时,这些学生的竞争力要弱于计算机、软件等更垂直的专业领域学生。
实习时的面试情形也会复刻在毕业择业面试的情景中。小Z无奈道,那时物联网工程出身的人,可能会在技术公司的外包技术岗位写程序,是接触不到核心技术的工作。
如果切实的回顾当时的就业大环境,其实可以发现,那时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可以用严峻来形容了,未对口就业早已成为了现实问题。在学业与就业之间撕裂出一道鸿沟的正是多方面的矛盾——经济发展与教育结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等等,甚至可以微观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以及父母意愿上。
从物联网工程的角度而言,对于市场人才需求没有较为精准的靶向定位,这对于向车联网、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输送人才的学科来说实属不应该。但我们从结果导向来看,小X和小Z都成为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一位是技术人员,一位是资深媒体人。对于媒体人小X而言,这也算不上专业不对口——这也是十年时间市场更为宏大的包容度的体现。
那么,这十年间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子遭遇和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了么?
无悔的旅途
没有。或者说不动则已,一动惊人。
物联网工程反映的难题几乎代表了所有交叉学科的困境。这十年间,我们可以观察到物联网在生活中的渗透正在加速,细分领域愈发茂盛,产业发展欣欣向荣。这些可喜之处反馈到高校时,并不会让物联网工程的专业课课本减少一章一页。智慧园区、智慧农业等应用场景如饺子馅一般又细又碎,又被5G、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饺子皮搜罗在一起,两者结合如同下饺子一般噗通——噗通——落地。物联网产业烈火烹油,门槛上过独木桥的学生们水深火热。
好在“山不来就我,我就来就山”早已刻进中国人的基因。这期间学生们也摸索出来——对于物联网工程这样的学科来说,本科或许是准备阶段,想要成为专精人才可以通过考研深造实现。好在考研备选方向非常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都在射程之内。也有学生将这个阶段压缩到大学期间,在大三阶段就锁定自己希望深造的方向,并在大四尽己所能增加实习机会。得益于5G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等领域极速扩张,市场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出身的学生认可度有所提高,职业机会也逐渐开放。
当然,也有像武汉大学一样,将物联网工程从本科撤掉的大学。这也回应了我们五年前从读者中收集到的争议点之一——物联网工程究竟适不适合设立为本科专业。或许可以从另一个思路切入这个问题——物联网工程本科学习到的知识是否能够将学生培养为胜任相关岗位的人才。
翻阅市面上的招聘软件,所有接纳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岗位,名称不一定带着“物联网”三个字,但无论是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方案工程师还是算法工程师,都存在两点硬性需求:一是要懂技术或产品背后的逻辑,二是要有相对完整的项目经历或实践经验。这项观察提醒我们的是,物联网工程终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回归应用是它的宿命,也是专业出身的人的使命。
物联网工程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要求(选自拉勾招聘)
这是十年后在物联网工程门槛上扒着的学生们正面对的时代洪流——校企合作也好,培训基地也好,将实习纳为硬性成绩指标也好,社会各界正合力将学生尽早推向工程,宏观来讲也是缩短paper落地的周期。
十年间的变化虽不至沧海桑田,也已是十年树木。应届毕业生们就业关键词已经从“应届生对口就业难”变为“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低”,一代人的辛酸分摊为每个人的苦果,每个人咽下是一个时代的消愁。
或许在七年前,第一批物联网工程毕业的学生就是别人眼中“倒霉的家伙”——毕竟当年的就业并不乐观,小X和小Z也如是说。
但他们并不后悔报考物联网工程。之于他们而言,物联网工程在当时的前瞻性为他们展示了很多当时少有人接触到的、最新鲜的东西,这些东西会在脑海中垒上石块,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就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机会,最终通往的一定是未来的诸多可能。
在回忆的最后,工程师小Z说,如果能回到大学时代,他不要做那么墨守陈规的学生——不要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在课程各方面不是特别完备的阶段,要学会接触、自学更多东西。
而对于物联网媒体人小X,她执笔写下的字句,与行业人士对话的往来,也无不受到曾经求学生涯的照拂。
未知比我们存在的更久,它其实是个人视角定义出的相对概念。无论怎样的抉择,无法预知接下来的旅途是必然的,遗憾也是必然的。但正因时光不会虚度,经历终究会穿过岁月与你我相伴相生,我们才不会后悔用心度过的那段光阴。
从这个层面来讲,填报志只是一个节点,未来不止有四年、三年或两年,还有不知何处的延伸,也不会有后悔的空隙。
写在最后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你们为啥不在选专业那几天发这篇稿子?
这是因为——我们不想任何人把上文的这些经验当成自己选专业的建议,而是为了用两个人的亲身经历告诉你,无论做了怎样的专业选择,只要放平心态,都能学到对未来职业生涯终身有益的东西~
致谢:文章的最后,特别感谢小X和小Z无私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