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
问题是这位滕王有个好色的毛病,据《新唐书》记载:“官属妻美者,绐为妃召,逼私之。尝为典签崔简妻郑嫚骂,以履抵元婴面血流,乃免。元婴惭,历旬不视事。”
喜女色对当时的滕王来说,当然不算什么,可是要命的是他经常向部下的妻子下手,碰到漂亮的,他便以王妃的名义召见,然后“逼私之”。有一次,他要调戏典签崔简的妻子郑氏,这位是个硬茬,她拿着鞋抽打滕王的脸,直到打出血来,滕王最终也没有得手,甚至因此十多天没有理事。
这很下作污烂,但滕王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创立了“滕派蝶画”,画得一手好蝴蝶,甚至进了《历代名画记》,收入《宣和画谱》。或许,女色与文艺,本就是一对概念,你看,郁达夫写的散文,时不时就有女色的味道,徐志摩、徐悲鸿、齐白石等也不只结了一次婚。
(民间的滕派蝶画)
或许是洪州有这样一位前任长官,所以,这个地方时时带着温柔的味道。杜牧独居幕府,又要经常参与宴饮,宴饮之际,又不免有歌妓相伴,歌妓的人群中,有一位叫张好好,就是杜牧写《张好好诗》的那个美女。
我们可以想见,在当时,带着美女四处走一定是一种时尚(其实,现在也是),沈传师后来调任宣州,也将张好好带到了宣州,甚至最后,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干脆将十六岁的张好好纳为妾室。
总之,在洪州,因为大环境的影响,杜牧已经染上了“风流”的底色。
转幕牛僧孺
大和四年(830),沈传师移镇宣歙,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宣城市,这也是一座文化名城,因为谢脁曾经在这里担任太守,大部分作品也都成于此地,人称“谢宣城”。“谢脁楼”就座落在城北陵阳山的山顶上,别的唐人不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语),是谢脁的“铁粉”,作品中无数次提到过小谢。
在这时,杜牧做了两件事对他一生的影响比较大:1、写了《李长吉集序》,这篇序言类的文章,虽然不长,但因为李贺的名头本就很大,杜牧因此又提升了自己在当时的知名度;2、聘问牛僧孺,入牛僧孺幕,这一点影响当然也很大,因为很快就是晚唐风起云涌的“牛李党争”时期。
给李贺诗集作序这件事来得很突然,李贺短命,大概在临死之前,将自己的诗集四卷交付沈述师(上面说了,沈传师的弟弟),这当然因为沈述师跟李贺的私交甚好的缘故。可是沈述师起初并不在意,带着这些文稿南北奔波,原本以为早已丢失,本打算就此作罢(幸亏他没有作罢)。有一天晚上,沈述师醉醒之际,突然想起整理自己的书箱,在箱底突然发现了这些诗文,他立即觉得印行亡友的诗集是一件极重要的事,诗集需要一个序言,他想到了杜牧,杜牧是他的好友,说做就做,沈述师连夜就写信要求杜牧为李贺作序。
(李贺塑像)
杜牧当然拒绝,你本身就是诗人,李贺又是你的好友,你比我了解他啊,干嘛让我写,可是沈述师态度坚决:你再推辞,就是看不起我。于是,只好答应写。接下来就是读李贺诗,这一读,就发现了李贺诗的精彩(可能之前也读,但不系统),于是催生出了一篇上佳序文,我们录其中一段: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连续九个比喻,真精彩!放到整个中国文学史,这也是一篇精彩的文艺评论。
接着说杜牧的经历,大和七年(833)春天,杜牧奉派去扬州“聘问”牛僧孺,这对杜牧人生的影响很大,只是李贺当时可能没有想到。
聘问是平行的礼节,但实际上,沈传师的宣歙观察使要比牛僧孺的淮南节度使低半阶,能用聘问这个词,很有可能是沈传师与牛僧孺的关系亲密的缘故。沈传师是主官,当然不能去,但为什么派杜牧,不得而知,但至少有这样一个结果,杜牧这一聘问,就接到了牛僧孺的聘书,我们只能猜想,沈传师是在给杜牧安排出路。因为不久(四月),沈传师就奉调回朝担任吏部侍郎了。
(沈传师楷书《柳州罗池庙碑》局部)
前前后后,从大和二年十月到大和七年四月,杜牧跟着沈传师做幕僚五年,幕主解职回朝,幕僚只能自谋生路,从这一点来说,沈传师对杜牧算是十分照顾了,但这并不算什么,因为牛僧孺更照顾杜牧。
在牛僧孺幕的具体工作
扬州该是杜牧的本命之城,后世只要提到杜牧,就会提到扬州,而杜牧就算后来离开扬州,对扬州的回忆仍然缕缕不绝。
牛僧孺是淮南节度使,是唐时淮南道的行政长官。淮南节度使长期管辖扬州、楚州、滁州、和州、庐州、寿州、舒州。相当于现在江苏省、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扬州。
扬州是古代九州之一,汉以后,州治先后设安徽和县、寿春、合肥及江苏南京,到唐时,移至江苏扬州。现代的扬州,在神州大地并不显眼,但在古代,扬州却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最重要的州,称为“荆一扬二”荆州第一,扬州第二。原因很明显,荆州的军事政治地位太重要了。到了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北方经济衰落,南方经济崛起, 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益州(成都)为中心,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另外,唐时还有谚语称“扬一益二”。
益州(成都)自然不必说,想想杜甫就知道,全国战乱,他哪儿都不去,除了严武的原因,还是因为那里物产富饶。扬州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唐时扬州是长江和运河的交汇点,是东南财赋向中枢转运的重要节点,交通上,它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