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三分国描写的是谁,功盖三分国描写的是谁啊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24 01:15:11

《隆中对》

自从诸葛亮来后,刘皇叔一扫过去的愁眉苦脸,动不动就找他议论聊天,连两个结拜弟弟都不如一个后来者亲密。

张飞为此吃了飞醋,鼓圆眼睛问带头大哥是几个意思?刘备这样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

好吧,既然诸葛亮在刘备心中能有如此崇高位置,大家只好“拭目以待”。

出使东吴结成盟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刘备如获至宝,任命他为军师。

这是小说,不是历史。事实上,那时刘备驻扎在新野,还寄人篱下依附刘表,哪能给诸葛亮什么实际官职?诸葛亮不过是刘备军中宾客,为刘备参谋军事。

但诸葛亮令人佩服之处就在于此,他头脑清醒,一旦跟了明主,便愿付出一生心血效忠。哪怕现在只是军中一个孔明先生,并没担任重职,从事的也是不起眼的基层工作,如筹备粮草之类,对诸葛亮来说,真的是大材小用,但他毫不介意,仍将琐碎工作做得妥帖认真,赢来了刘备和大家的尊重,连张飞也不再冲他瞪眼睛了,真正认可了踏实干事的孔明先生。

接下来,因为刘表病逝,曹操兵不血刃地占领荆州,逼得刘备南逃。曹军狠辣,追到当阳长坂,大破刘军,弄得刘皇叔狼狈不堪。

这时,诸葛亮挺身而出,站出来自荐出使东吴,结盟抗曹。当时,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正效力于东吴,他也算不二人选,刘备将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儒雅文臣身上了。

形势迫急,一触即发,诸葛亮是背负着沉重使命到达东吴的。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我们看到诸葛亮的此次出使,都表现得沉稳厚重,丝毫没流露半点慌乱乞求之色。

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

孙权反问诸葛亮,刘备为何不投降?诸葛亮微微一笑,提高自家主公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

孙权听后大怒,男儿都有血性,他岂会连个刘备都不如?便誓言旦旦说自己也不是吓大的,绝不会向曹操投降。

但孙权并不是无知稚子,自然有所疑心,问刘备到底还有多少战斗兵力?

诸葛亮最后侃侃分析两军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300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归顺;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

孙权听后十分高兴,决定联刘抗曹。

鞠躬尽瘁堪托孤

功盖三分国描写的是谁,功盖三分国描写的是谁啊(5)

《白帝城托孤》

有此交锋,孙权自然对这位头戴葛布巾、手持白羽扇的儒雅先生高看几分,东吴的大臣张昭也想就此留下诸葛亮,为孙权效力。

诸葛亮婉言谢绝,他是这样说的:“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

事实上,即使孙权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他也不会背叛刘备而依附孙权。这是诸葛亮的信念和气节,他择了明主,明主也选了他,从此哪管沙尘滚滚、惊涛骇浪,他只一心一意为刘备效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这也很好解释刘备为何在临死前,肯将一切都托付给诸葛亮。这种信任,早已超越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诸葛亮是用人格魅力,一步步走到蜀国丞相高位的。

208年11月,赤壁大战。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大军,曹军遭受极大损失,又爆发瘟疫,不得已,曹军气势汹汹而来,垂头丧气北还。

赤壁之战后,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郎中令,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诸葛亮做的,还是类似于西汉萧何的事,就是后勤部长,在后方为大军提供粮草。

211年,益州牧刘璋召刘备入蜀助攻张鲁,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

到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这仗打啊打,艰难地打到了214年,刘备才正式入主益州。

明主对功臣也不薄,刘备刚当上益州“一哥”,便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解主公后顾之忧。

220年,曹丕篡汉自立。群臣纷纷劝说刘备登基为帝,刘备心里猛跳,眼睛发潮,但还是要“坚决拒绝”,哪能干这么出格的事嘛?

这可难不倒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他摆了摆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典故。刘备听得心花怒放,“甚合卿意”啊,得,222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

刘备苦哈哈了大半辈子,积劳成疾,223年二月,含泪对诸葛亮托付后事:“你的才能是曹丕的10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

刘备说的是啥意思呢?如果刘禅没有帝王之才,诸葛亮来坐这把龙椅,是受刘备首肯的,底下人也绝不会说他谋朝篡位。

想这历史悠悠,围绕帝位之争,上演过多少残忍血腥故事。可这都与诸葛亮无关,他从一开始,就对自己有很好的定位——一日为臣,终身效忠。这不是他的迂腐,恰恰是他人性闪光之所在。

面对明主托孤,诸葛亮泪目道:“臣必定竭尽股肱之力,至死方休!”

刘备是含笑九泉的,积攒最后一丝力气,让刘禅视诸葛亮为父,托孤于丞相。

攻心为上擒孟获

223年四月,刘禅正式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刘备病逝,年轻的刘禅不被人看在眼里,很快,南方起了叛乱。

益州郡(郡治滇池县,今云南昆明市晋宁区)大姓雍闿趁刘备病逝之际,*死太守正昂,绑架新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举兵号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汉。

同时,越巂郡酋长高定*死郡将焦璜,自封为王,与牂柯郡太守朱褒响应雍闿叛变。

只有永昌郡在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的顽强坚守下,没有被雍闿叛军攻陷。

孟获是当时南中地区的大姓豪强,深为当地土著和汉人所信服。雍闿反叛后,希望南中少数民族支持,但各部族酋长皆不服从雍闿。雍闿招揽孟获,让他游说各部族酋长。

孟获肚子里计策多多,这些直肠子酋长,“斗智”而言,与孟获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孟获端正颜色,对各部族酋长发布谣言,欺骗他们道:朝廷想要征收黑狗300头,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还要螨脑3斗、3丈长的断木(斲木)3000根,你们可以拿出来吗?

黑狗、螨脑本来便难找,断木因十分坚硬、委曲,不可能高到3丈长,当地土著一下子怒了。直来直去的他们,哪里晓得孟获是在妖言惑众呢?

他们都是耿直强蛮之人,选择了一心一意相信孟获,认定蜀汉政权故意为难压迫他们,因此大感不满,嚷嚷着“这样子搞法反正没有活头,还不如战场上见真章”,主动加入到叛军中去了。

南中地区叛乱,手下来报,诸葛亮宅心仁厚,以国家刚逝去君主为由,暂不发兵,派人赴东吴修好。

另一方面,诸葛亮也深知叛乱一事不可小觑,万不能马虎大意,派越嶲郡太守龚禄到南中边界作准备,蜀郡从事常颀南行查清事件。

几管齐下,诸葛亮又派李严写了6封书信给雍闿,解释利害。但雍闿只回了一书:“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样的:曾听过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今天下成鼎立局面,自称正朔的都有3个,所以远人(雍闿)感到疑惧,不知该归属那个。

从这片言只句中,已能嗅到一股浓浓的傲慢气息了。

就此,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之路拉开了序幕。

225年三月,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60人。

参军马谡为诸葛亮送行时,提出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

诸葛亮接纳此建议,分兵3路:他率主力大军,作为西路,从成都由水路出发,进军越巂郡,讨伐高定;东路派马忠由僰道出发,进攻牂柯郡,攻击朱褒;中路由李恢从平夷(今贵州毕节市),攻向建宁(今云南曲靖市)。

李恢军深入昆明,用计大破益州郡叛军。马忠军在且兰顺利打败朱褒,与李恢军会合。

另一方面,诸葛亮大军到达南中后,数战皆胜,先斩*高定,然后与其他两路大军汇合。3路大军声势相连,迎战孟获。

诸葛亮听到孟获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通过生擒迫使他归顺,从而达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于是,这才有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

此后,孟获乖乖臣服,不敢再反了。孟获回去后,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重新归蜀汉控制。

205年秋天,诸葛亮平定南中所有乱事。

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资源,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劝农薄赋强国力

三国之世,蜀国国力最弱。建国初期,连年战争使得国库亏空。为加强实力,诸葛亮超前地制定了移民政策,也就是俗称的游户自实,将流离失所的游民安置在土地上,迁徙山地居民到可耕之地,让劳动力与土地完美结合。

这样,不仅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也使土地得到很好的开发。

“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可见诸葛亮的农本方针是劝农。

劝农的优越性,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多劳多得,实行“不夺民时,不尽民财”的双赢政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民本思想。

诸葛亮在执行劝农方针时,有很多激励措施,百姓只会有动力,不会有压力。

当然,诸葛亮在驻汉中时,自然不会放着大批精壮的劳力不用,所以动用军队参加农业生产,“挥舞武器可战斗,拿起锄头可劳作”,有空闲时就屯田和殖副业,使得粮食生产及副业都兴旺。

蜀汉贫地,仅依赖发展农业是远远不足的,恢复盐铁官卖势在必行,一来可以削弱豪强之利,二来可以增加国家收入。

成都为何被称为锦官城?此名由来,与诸葛亮密切相关。

诸葛亮曾下达《言锦教》,强调“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将蜀锦地位一下子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物资高度,还在蜀国设置了锦官,负责蜀锦的工业化发展,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

诸葛亮不仅允许官办、商办、家庭等经济体从事蜀锦生产,自己也种桑800株进行示范。

也就是说,诸葛亮对闻名遐迩的蜀锦给予了极大的鼓励措施,蜀锦是一种高利润的外销商品,供不应求,单位生产效益比其他任何商品都要高。

大力促进蜀锦外销,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换取本国的稀缺资源,从而达到资源最有效的配置。

在治蜀过程中,诸葛亮非常善于利用蜀地的先天优势和独特资源。

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水利工程,诸葛亮视察后认为,“此堰农本,国之所资”,遂设置堰官,主管都江堰的维护,并征集1200人,常年驻守此地,对都江堰进行维修和保护。

诸葛亮对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2000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他带领蜀人兴建各类灌溉设施,时人称为诸葛堰、小诸葛堰,并在各地筑堤以防水患。

民国《成都志》载:“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故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

诸葛亮大量修建馆舍、桥梁、道路等非急务的工程,这在同时代里不为人所理解。

战乱时期,百姓连吃都成问题,全民搞粮食生产都来不及,诸葛亮却还有余力去搞设计、搞建筑什么的,这不是浪费民力是什么呢?

孰不知,这是诸葛亮的高明。基建搞好了,百姓容易来往通商,可以带动经济的繁荣。

这虽然不是什么近利,但它的收益却是潜在和长远的,这还属于利民的民生工程呢,无怪乎东吴的百姓都信用蜀币了。

诸葛亮还重视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益。

诸葛亮随时随地革新,如木牛流马、连弩、搭桥枪、蒲元神刀、五折刚铠、孔明锁、九连环、改善制锦工艺、梯田等。

总之,“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功盖三分国描写的是谁,功盖三分国描写的是谁啊(6)

今人复制的木牛流马

功盖三分国描写的是谁,功盖三分国描写的是谁啊(7)

孔明锁

功盖三分国描写的是谁,功盖三分国描写的是谁啊(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